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传统美德教育

时间:2016-04-04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西藏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罗德贤
  
  【摘要】“传统美德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里有这样的解说:历史学科长期存在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改革中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该加大力度。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美德;应试能力;施教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落实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所以,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美德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里有这样的解说:“历史学科长期存在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改革中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该加大力度。历史课程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内容。”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好自己的教学舞台,向这些年轻人展示传统的魅力,特别是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可知前世,可悟今生,可净化心灵、塑造品格,这是中学历史课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怎样才能探寻到适合、适时、适度、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让传统美德能够真正“香”溢历史课堂呢?
  
  一、确立明确、具体、合适的德育目标
  
  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这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比如,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锲而不舍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教师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当然,制定目标时,教师还应当注意是否恰当。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高深的目标,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要适时施教,找准切入点
  
  适时施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最佳时机、运用适当的方式和适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教学机智,把握好动态的教学过程,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出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授孝敬父母时,教师可利用“节日”借题发挥。如在父亲节的时候,教师可花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讲东汉时的黄香,这位历史上公认的“孝亲”典范的小故事。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9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捂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这些孝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虽然,他们可能做不到黄香那样的高度,但是,这种孝敬父亲的精神会让他们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对父母的态度。
  
  三、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度的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古人云:“过犹不及。”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特别是针对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适度的传统美德教育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学生的教学反馈,循序渐进。
  
  1.晓之以理,打动学生的心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说理,但切忌空洞的说教、一言堂。
  
  首先要注重史论结合。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逐步形成相关的美德观念。比如,针对学生强烈的个人主义,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讲述一些以解除天下民众疾苦为己任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例如,四千多年前的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又如,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唤起民众,积毕生的奋斗,在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而孙中山先生的一生留下的个人财产只有三样:生前的衣物、二千多本书籍、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集资购买的一所住宅。
  
  其次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育。因此,传统美德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比如,针对学生中的浪费和不节约现象,在讲完“贞观之治”之后,教师可将之前已学过的“治世”与“乱世”做一比较,启发学生在认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深刻明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从而有利于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
  
  再次要联系实际,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重点,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心服”而不仅仅是“口服”。此外,对于那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传统道德也要坚决摒弃。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并不是要求学生盲从长辈的意见。
  
  2.动之以情,感化学生。情感是个人品德和信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真实感人的情感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内在的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视频、音乐等方式“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沉浸到当时的历史氛围,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角色,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3.品评历史人物。历史上涌现过各类人物,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思考、判断如何为人处世。品评历史人物,必须让学生从史料中找出具体事实,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对人物行为、功过是非的分析、比较、概括,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对学生而言,进行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应侧重于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从行为动机去解析历史人物,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年轻时就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的张仲景还是立志驱逐荷兰殖民者决心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这正是导引他们不惧艰难达成目标的坚强动力。当然,有些历史人物也有着罪恶的行为动机。总之,通过品评历史人物,学生可以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学生加深对树立远大理想的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上升变成支配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历史是可以团结人心的,也正是历史,才让我们的前辈们有勇气与侵略者斗争到底。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所以,历史教师不要让历史课成为考验学生记忆能力的工具,要让学生从历史课中学会民族感,民族自豪感,充分发挥历史的作用。
相关文章推荐:
  • 毛泽东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 印度性暴力源自其千年性传统
  • 皇帝婚前性教育:谁是他们第一个性体验的女人
  • 给力的香港儿童性教育图片
  • 推荐100本教育书籍书目
  • 关于教育的名言
  • 中国古代性教育工具:“压箱底”
  • 中华民族八大传统美德
  • 十个经典教育哲理故事
  • 17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