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教学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文章就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所取得的课堂实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境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10-02
江苏省昆山中学沈蕾蕾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发展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备课、上课的构思和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一、时事情境:贴近生活、联系现实——激发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身边发生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最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相联系,以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
在备课时,笔者考虑到电视台都曾播放过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录片、影视剧,学生接触较多,于是笔者在课前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张《辛亥百年》、《辛亥风云》的海报,很快有学生马上辨认出来并低声交流起来,显然他们已被吸引并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笔者展示了胡锦涛2011年10月9日上午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的节选,此时关注时事的学生都跃跃欲试,于是笔者适时调整,把节选以外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纪念讲话中的文字,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留下了初步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适当联系,学生明白辛亥革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在无形中引导他们“身坐课堂,心怀天下”,积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
二、语言情境:饱含深情、慷慨激昂——引起情感共鸣
在历史课堂上,借助教师真挚、饱满的情感,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魅力用语言抒发出来,可以把历史知识鲜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师生思想交融,情感共鸣。在教学内容进行到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时,笔者选择语言叙述创设教学情境,以较快的语速、慷慨的语调叙述民主革命思想家代表陈天华撰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以血泪之声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教室里一时群情激愤。讲到他最后蹈海自尽,以死激励国人“共讲爱国”的决绝时,学生在笔者缓慢、低沉的语调引领下,既有扼腕叹息的感慨,又有对革命志士拳拳爱国心的敬佩,在这个环节中,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影视情境:信息丰富、直观形象——把握基础知识
影视材料有着极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能生动地展示特定历史场景的细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视资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过程,要求学生具备去伪存真的客观判断力,从而树立学生最基本的史学原则:历史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在本课的前期备课时,笔者一度被如何处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这两个知识点难住,它们属于比较基础的史实性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处理,或感枯燥乏味,或显浮云掠过。最后,笔者选择在网络上下载一段相关影视资料,运用电脑软件将之剪辑成大约3分半钟的视频。在播放前,先提醒学生注意提炼该视频里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信息,边看边落实教材。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请学生归纳获取的历史信息,经过多个学生的补充回答,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细节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个学生还指出了视频里的一个错误:孙中山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担任的是“临时大总统”而不是“总统”。
四、问题情境:以疑带学、迁移运用——增强自主探究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断创设“因疑而学”的问题情境,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运用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要有难有易: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重难点内容时,笔者创设情境,展示《临时约法》第4、16、19条内容,教师设问:从《临时约法》的内容看,好像看到了我们之前学习的哪部宪法的影子?学生马上反应:美国《1787年宪法》。笔者继续设疑:请大家将教材和材料内容进行比较,讨论两部宪法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学生马上展开了比较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其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回答出来。最后,笔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这两部宪法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最终在两国历史发展中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各自不同的结局对我们现代民主法治建设留下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
五、模拟角色情境:设身处地、生动有趣——客观看待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借助角色模拟体验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感、所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也能拉近学生与过去历史的距离。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大张旗鼓地组织历史小话剧、舞台剧之类的活动,收效可能不大,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心理模拟角色”,同样可以起到模拟角色情境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到“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革命结果时,笔者感觉到学生为之惋惜、遗憾,同时对孙中山妥协于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等反动势力的行为表示了不理解。这时,笔者临时改变了原来由教师直接分析讲授的教学方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来与孙中山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吧。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你会怎么做?你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们先是沉思一会,然后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阐述了理由。接着,笔者再让别的学生结合当时的现实,评论几位态度强硬的“孙中山”设想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孙中山的退让当然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但更主要的是当时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通过这样的几轮阐述与辩论,学生理清了思路,客观地判断,同时也学会了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的同时倾听他人意见的人文态度。
六、材料情境:形式多样、真实再现——能力与情感并重
创设材料情境的形式丰富多样,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统计数据、历史实物等都可为情境所用,材料情境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将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情感震动;又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和运用史料,从史料中提出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还能扩展历史教材的外延,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本课重点知识“评价辛亥革命”的备课中,笔者发现必修一教材在阐述辛亥革命影响时不够全面,只从进步性的方面展开而没有提及局限性,而且没有包括必修二第四单元中社会习俗变迁方面的影响。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笔者选取了几则材料来拓展教材:首先,展示了1912年3月《时报》的一段载文:“中华民国成,清朝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此提示学生还应注意到革命对社会习俗方面的进步影响。然后又展示了孙中山《对外宣言书》的部分内容,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革命党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的软弱、妥协性。最后,笔者又引导学生结合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的鲁迅作品《阿Q正传》来理解:辛亥革命并未发动农民群众,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都是辛亥革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从而拓展、延伸了教材知识。课后,笔者通过聊天获得了部分学生的课堂反馈意见,组成了本课教学反思的一部分:
学了这节内容,我都想让我老爸带我去看看《辛亥革命》这部片子了。
在那么一个艰难的年代,有那么多的革命志士为了争取民主,抛头颅洒热血,真让人敬佩。这些人可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
武昌起义时那些将士们冲出营房的镜头,好震撼啊。我妈妈说,学校教的我什么都记不住,可是电视剧台词我记得一字不差。看了片子,我还真的记住了不少呢。
老师,《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那么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新宪法,有没有借鉴《临时约法》的内容呢?
……
看来,情境教学法点亮了历史课堂,在灵活、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结合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本课应有的教学实效已基本达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李德藻.历史学科的特征与教学创新[J].历史研究,2002,(2).
[7]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优化复习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 下一篇: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