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提示:历史情节教学是一个热点,利用好会对历史教学有极大的促进,本文对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常识介绍的非常详实,对历史教学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情意教学又称情感教学,指教师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充分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潜在情感 ,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情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近年来,不仅为历史教师所关注,而且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一、历史学科情意教学的基本特征
1966年,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的“暗示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获得了优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情意教学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优化学生的情感品质。“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要增进教学情感交流,在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考虑情感目标。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使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此外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第二,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历史教学的简约性、综合性强,从而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因此,进行情意教学,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方能生情。
第三,强调获得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运用情意教学,把“知”与“情”的教育视作同等地位,贯穿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教学相长,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 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这种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效果是灌输式历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二、情意教学的目标
从历史学科情意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事实上被划分为两个基本领域,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情感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就可以制订出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化层次,使之变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
历史教材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根据历史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情感体验的作用来划分,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
情感目标的内化是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卢姆总结时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 ,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参照布卢姆的研究,进行情意教学,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意教学时,通过爱国主义者的生动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刺激,然后让学生做出满意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对爱国主义内涵、价值观做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种现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因素时 ,就以此为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情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内化”的连续体上逐级攀登,使情感逐渐形成性格化的个性特征,最终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正是历史教学中知情意行四者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情意教学不仅改变了历史学科枯燥无趣,又有益于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基本知识、开发智能。同时,教师从情感入手,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情意教学可以说是历史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来源:网络)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