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也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但为何腐败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呢?究其根本原因,其中一个就是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结果导致一些人精神空虚、价值观错位,而品德素质低下。这事实上恰恰印证了孔子之语。 由此可见,我们大家理应好好地深思,而不应在尚未真正了解孔子、尚未真正理清中华传统文化之前就贸然否定之,更不要继续把中华民族推向越发不自信的深渊了。 其实,孔子所主张的“为政以德”,即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一条沟壑。 这种治国方略事实上为人权、民主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试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不是保障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呢? ——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是,那这不是保障人权又是什么?当代所倡导的“人权”难道不包括保障民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吗? 如此,某些时代精英把现当代所谓之“人权”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对立起来,是否妥当呢?难道还要把孔子、儒学、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实现人权的绊脚石吗?是否还要把其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呢? 公民社会倡导民主,而民主倡导选举,但孔子主张“选贤与能”,这难道不是选举的一种吗?而且孔子的主张更为全面,即所选举之人既要有能力,更要贤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主张“贤与能”之人为民众办事,这难道有错吗? 当代民主重视选举,而不言及“贤”,仅谈“能”。但如果选举上去的是一些不为民众、不为国家利益而着想的人,那不是祸国殃民吗?换言之,难道选举一帮子无德之人去行政,我们才可放心? 是的,选举上去的不行了可以撤掉,但是难道不会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吗?为何不按照孔子所主张的“选贤与能”而尽可能地加以避免呢? 综上所述,其实孔子、儒家对于现代文明之世界和公民社会是有益的。也就是说,生发于2000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学说,依然适用于当代社会。当代文明如与其结婚,一定能生出更加健康的政治成果——古今政治智慧的结晶——自由、民主、大同的社会。换言之,中华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可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 当然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跟现当代某些思想家的治国理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而不可贸然予以否定。 据笔者不完全查证,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学,2500多年来,不仅仅对中国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以及西方社会都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因此,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任何形态社会都会像人一样地经历“生老病死”,任何国家都会经历出生、成长、壮大、鼎盛、衰败,甚至死亡的命运。这是社会发展规律,这是自然法则,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先后凭借各自独特的民族优势,成为世界强国,甚至独霸世界。既然如此,那中国近代落伍,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所在的法国在百年前就衰弱了,而其国际领先地位先后早被德、美国等国家取代了。难道责任也在于卢梭、伏尔泰等这样的思想家吗? 同理,包括部分时代精英在内众多国人把中国近代落伍等责任强行加在孔子身上,牵强附会于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既不明白社会发展之规律,也不尊重历史事实,而且有失公允。 综上所述,既然“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天安门地区又富有特殊的政治意义,那么将孔子塑像矗立于天安门地区有何不好呢? 另外,既然有关决策层已经将倡导“惠民”(“藏富于民”)等“仁政”、“德治”之理念的孔子“请”了出来,那么作为民众为何不能因势利导呢? 故而,笔者认为孔子走进天安门是中华民族之幸。 (作者:罗竖一系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知名时评人、资深媒体人士、中华建筑报原主编) |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