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朝廷本意是招揽天下人才,致使大批世子不惜十年寒窗苦,考取功名立春秋。所以科举立法、防止作弊,建立平等竞争就尤为重要
1. 锁院杜绝走后门。宋朝起实行集中考试,把考场叫“贡院”, 为了防止考官作弊,从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考官被一直锁于考场贡院内(食宿),有官兵把守断绝与外界联系,让请托者难以得逞;此后成为定制,延续到清朝末期。
2. 试卷“弥封”。所谓试卷弥封就是把试卷应考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等用专门的纸条密封,加盖弥封印章,防止被人拆开偷看或偷梁换柱。宋朝叫“糊名”,元明清称“弥封”,一直延续下去。很像现在的试卷密封。
3. 朱卷与墨卷。考生直接答题所用试卷叫墨卷,为试卷正本;而由书吏用红笔誊写的试卷为副本,称“朱卷”,专供考官阅卷之用;是科举阅卷工作的重要环节。
4. 设立誊录院。所谓誊录,就是为防止阅卷官员打人情分,皇帝下诏聘请一批专职书吏,统一用红笔誊抄试卷(称朱卷),使阅卷官员无法辨认考卷姓名、笔迹、记号等,确保阅卷公平。
5. 准考证制度。由于考生众多,为防止“枪手”替考,从宋朝开始推行“准考证制度”,上面除注明应试者姓名外,还有面形、体型特征,防止假冒顶替。如宋朝江阴县举行童试(考秀才),考生就有准考证,准考证上方有“文童”两字( 即文科童试),正中是姓名(印鸿宝);右侧项目有“面形”(方)、“面色”(白);左侧有要求“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填写项目“身”(中)、(无)“须”。金朝时朝廷还立法考生报考要 “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验明正身,试前还须“沐浴更衣”,以防替代。
6. 贡院坐号便览。贡院坐号就是考场用“千字文”编列座号,叫做“贡院坐号便览”,以供考生寻找座号并依号就坐,考生座号与准考证一致不得移动,也是防止作弊的措施。
7. 考场巡查。为防止考生私下夹书、小抄、传言、递条、代笔等作弊行为,除明令禁止外,还设立“监门、巡铺”等官吏。宋朝科举考场最严,监考官吏始终在考场巡查搜寻,一旦查获舞弊者,立即押出考场带枷法办。
8. 钦定会试官单。每到中央会试,皇帝都会钦定管理考场的官员,强化考场规矩。清朝康熙起要举行典礼,皇帝殿上亲自任命重要考官,设有“大总裁、内监试、同考官、内收掌”等专职司考宦官。还要张榜公布每位监考官吏的姓名、籍贯、出生日、官职、爵位和家庭住址,请天下监督。如《光绪十五年乙丑科会试官员单》上就颁26位命官:有4名“大总裁”、2名“内监试”、18名“同考官”、2名“内收掌”,其中会试第一位“大总裁”叫高鸿藻,公告示明:高鸿藻字砚齐号蓝孙号石琼,直隶高阳县人咸丰壬子出生,行四,恩科进士,现官李少保武英殿总裁,玉麟馆副总裁载礼部尚书,居住北京绳匠胡同。
9. 张榜《严惩枪替》告示。清乾隆年间,每临会试都要张榜公布《严惩枪替》告示,告诫但凡想找人替考(枪替),面临押监入狱之苦,其言辞可谓苦口婆心。公告曰(老卡将古文翻成白话文):“当年魏武帝令崔季珪出使匈奴,而崔却在自家床头捉刀书写行文欺骗朝廷,使作假顶替千古之罪遗祸至今。如今模仿他作弊者依然出现在考生中间,不学上进的歪风邪气以广东为甚,广东博罗县关姓族人又以帮助上榜骗赌输赢。以致有未经参加考试的生童中第(秀才),致使推波助澜让考生学坏。但是今次临忠州府监考官巡按柳门,抓获归善、博罗两县的枪替,已经送交衙门以枷锁头颈,有庇护嫌疑官员立刻剥去官袍纱帽入狱同罪,罪臣今天已被搜出,还没考试先奖励有功者,可谓奖罚严明”。该告示之下绘有图画,有三人涉案被拷上枷板移送衙府,从衣着看其中2人像官员,1人是考生,有杀威棒伺候并当众游街以儆效尤。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科举制度的沿革
- 下一篇:古代科举考生如何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