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封建王朝辅助帝王治理全国的行政首脑。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这样的官,但不叫丞相,叫“地官司徒”。到了秦朝才正式有丞相这个官职名称。他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商鞅、李斯就是当时秦国的名相。后来刘邦推翻了秦王朝,承秦制也设丞相一职。
汉高祖十一年,将丞相改为相国。萧何就是第一任的相国。东汉时,将丞相改为司徒。《三国演义》里那个巧使美人计让董卓、吕布争貂蝉的王允,就是司徒。不久又恢复了丞相的职称,曹操就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丞相。在魏、晋初,废了丞相。唐帝时,又恢复了丞相这个职务。南北朝期间,宋、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朝,不设丞相职,有司徒位,与太尉、司空共同参设国家的大事,但具体的行政事务,都在尚书省办理(六部尚书即由此完善)。唐承隋制,设司徒,与太尉、司空“佑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具体政务仍由尚书省办理(此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已正式定名)。宋承唐制,但设宰相,由同平章事任职,无常言。有两人时,就分日掌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时的丞相,一般以文人担任,并且规定要由太中太夫以上充任。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当时的名相。到了清朝,总掌军政大权的除内阁外又加了一个军机处,无丞相。的职称了。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三教九流”什么意思?
- 下一篇:洪秀全为什么把国号定为“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