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教学 >

历史课本画像怎么画才符合史实?

时间:2010-11-22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在你的印象中,历史书里的古人是不是都长得一个样?最近,有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
  正方
  教科书不求真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别小看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地图、图表,它们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绝不仅仅起生动叙述、衬托补充课文作用,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它们甚至可以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小学生理解力有限,加之应试教育对探索精神的压抑,长期看的是标签化的古人肖像,形成的也就会是标签化的历史观,是对科学精神的泯灭。
  当然,由于时代久远,史料保存不完整,或者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不尽相同,对考古发掘的东西看法也不一致,这确实是一个教材编写的难题。但是,中小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具有公认性。也就是说,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应根据公认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来编写,并进行详细地注释说明。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插画,究竟来自哪里?历史教科书本身并没有注明,教材的编写者和发行单位到现在也没有说明。博学的网友提出来自400年前的《三才图会》一书,但细心的网友仔细对比后发现,“脸型一样,但胡子经过改动”。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插图来自哪里,作者是谁,不应该是一个谜。因为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更是对求真的科学精神的践踏。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镜子。历史教科书的不严谨,折射了我们历史观的不严谨。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注重知识产权的教科书,培养了我们编造、拼凑、抄袭的恶习;不求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历史教科书的人物插图中,我们可以感到钱学森之问的沉重。
  郭文婧
  追问
  学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阎崇年说过,“历史学不讲究可能性,就讲事情本来是什么样子”。历史之所以严肃,是因为历史的不可改变,不可臆测,必须有证据证实它的存在。如果历史可以让人“随意地打扮”,还会有司马迁吗?电视剧和百家讲坛“毫不负责任”地戏说历史,已经让酷爱历史的诸君颇为不快,既然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都被“克隆”了,那么历史事件是否也存在被“篡改”的可能呢?如果是这样,我还需要尊重历史吗?
  历史不能戏说,这毫无疑问,虚构的必然不是历史,这没有问题。问题是,虚构的历史是不是历史?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在现在已经造成这么一种影响,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演历史,很多书都在写历史,很多人都在说历史,但是这些历史里有多少是真历史,有多少是虚构的创作,很难再把这两者分开。那么,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千人一面”是否如此呢?
  “人肉搜索”发现,历史人物“千人一面”的始作俑者是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王圻生于1530年,1615年去世,至今已近400年。换句话说,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是否在“炒作”历史,那也是历史,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但既然网友能发现历史人物“千人一面”,并“人肉”出始作俑者,何以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就没有发现如此“拙劣”的问题呢?说到底,还是责任心的问题。要知道,教材不是非法出版物,是用来传播知识的。学历史的意义在于给后人帮助,当历史被“篡改”,学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反方
  肖像本符号
  雷同勿较真
  仔细一比较,高中历史课本的人物肖像,确实存在雷同。套用“此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相比于网友的愤怒和由此衍生的调侃之情,笔者认为,此并无“误人子弟”或“严重不负责”这般严重,甚至说,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巧合”。
  有人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创造的。相信那个给国王画像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精妙的画师都可以将国王最大的缺陷,通过技巧性的处理方法,恰到好处地遮掩。至于画家毛延寿,同样可以将美女王昭君进行丑化。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无法还原人物本目,后面的肖像要么雷同,要么矛盾。让编教材的专家和学者们,在没有标准中去寻到一个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为难的事。
  其实,肖像跟人的姓名一样,都只是一个符号,于今天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即使有过丰功伟绩的人,于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遥远的过去,因为时代的久远,也无法引起情感的追忆。有没有其真实的容貌,显得微不足道。在历史教材之中,配图只是为了学习方便,甚至是调剂视觉的需要,对于知识本身和历史事实本身而言,没有什么辅助作用。
  把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做成有意义,这其实无大意义;无意义的指责,同样没有意义。我们对历史课本人物肖像的较真,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求全责备的做法,太过严苛。我甚至认为,教材的编写者早就知道这个问题,并且有意为之。既然历史总在不断重演,历史人物长得相近,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堂吉伟德
  疑问
  怎么画才符合史实

  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历史人物惊人相似,一点都不假,可是这些长相一样的历史人物碍着我们学习历史了吗?或者这样的教科书歪曲了历史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十有八九把历史书当做漫画来看了。
  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尊重历史是不行的。在现代教育史上,历史也应该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性强的学科,忠于事实应该是历史教科书的首要前提,其所有内容应该经得起历史的考证。那么,历史上的教科书古人插图一致究竟有没有违背历史?
  毫无疑问,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可是我不禁要问,古人插图画成什么样不违背历史事实?把秦始皇的倭瓜脸改成国字脸,把光武帝鹰钩鼻改成糟蹋鼻,把诸葛亮长胡须改成八字须,这样就尊重历史事实了吗?那么又该如何求证?或者画成怎么样才算符合历史事实?

相关文章推荐:
  •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怎么死的?
  • 揭秘:毛泽东的真实身高
  • 南造云子简介,南造云子真实照片
  • 天安门都挂过谁的画像?(图)
  • 岳飞简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
  • 古人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 揭秘清宫剧古代妃子真实照(图)
  • 揭秘戴笠死亡之谜,戴笠是怎么死的?
  •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怎么死的?
  • 历史上真实的“日本鬼子进村”照
  •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