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教学 >

浅谈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6-03-23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摘要】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历史教学如果离开史料,便会变得空洞,了无生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形成“论从史出”的正确历史观。
  
  【关键词】史料;论从史出;激发兴趣;思维能力
  
  中山市板芙镇板芙初级中学张坤生
  
  历史史料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在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史料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历史中考考题也非常重视对于史料的运用,出现较多的史料分析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及逻辑思维能力已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任务。陈寅格先生讲过“众所周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想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而这种态度和理解非常重要一点便是要借助史料。下面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三方面论述史料的重要作用
  
  一、充实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说过:“科学家的一个很重要素质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尝试下一步”非常的重要,而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的难度,特别是中学生所知知识有限,所以在学习历史时,不知课本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上,于是出现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现象,对历史的理解往往不够彻底,停留在表面上,而且缺乏逻辑性、连贯性。这样不仅严重约束了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历史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专着《学记》中曾写道:“善教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小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愿之。”其中就提到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如果学生学习不得法,无心学习,即使教师再勤奋,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史料,运用原始资料说明历史知识,做到“论从史出”,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把学生的情感、想象力联系起来。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比起空洞的历史结论,更能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
  
  在学习开元盛世时,我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过这首优美凝练的诗歌,创设了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国家富足的意境,让学生更好了解到开元盛世的昌盛局面。
  
  在学习武则天内容时,课本的内容非常简洁,只选取了她统治时期经济方面的一些内容和对她的简单评价等内容。而学生对武则天本人的简单情况却知之甚少,于是对武则天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成为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学生对武则天的了解往往来自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缺乏客观性。我选取了两则史料: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後宫,欲以间萧淑妃之宠。
  
  “武氏巧慧,多权术,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於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通过这两段史料,学生可以更好了解武则天是如何取得政权的,也能了解她个性特征。比单纯的讲故事更加有真实感,使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丰满起来,让学生更直观真实的了解武则天,做到论从史出,同时也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二、分析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史料如典籍原文、诗词等来构建学习情境,更生动直观地重构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
  
  史料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信息。在学习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或是适当的创设疑问,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见解也更多。学生沿着疑问和兴趣,在课后进一步去查找资料,探究问题,从而超越教材。史料教学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分析史料,从史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这一过程使进一步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问,而不是仅靠简单记忆的学问。历史教学除了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之外,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去学、怎样去学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的首位不是背书,记忆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是要养成多用脑筋思考的习惯和如何思考的问题。史料作为获取历史知识的媒介,能够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平台。利用史料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平台。借助史料质疑、启发、讨论,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是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史料,这就好像是博物馆里展示的骨架,显得单调而生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实几则相关的史料,便会使整个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使这部分内容生动起来。我加入了以下材料:
  
  “初,洗马魏徵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徵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徵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亦召王珪、韦挺於巂州,皆以为谏议大夫。”;“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资治通鉴》)
  
  通过材料,让学生结合史料,讨论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优秀的品质。学生发现魏征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专门负责纳谏的谏仪大夫,也能体会到唐太宗任人唯贤的胸怀和对魏征的欣赏,以及魏征敢于犯言直谏正直坚定的品质和对唐太宗的信任。在这些情景中,拉近了历史知识和我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讲隋朝大运河时,引用以下几则史料:
  
  史料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史料2:“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通过这几则史料,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讨如何看待开通大运河这件事。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史实,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开通隋朝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但同时也有隋炀帝贪图享乐的因素。开通大运河劳民伤财,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要承受沉重的徭役,是沉重的负担。这样,通过史料学生就能够辩证的了解历史。
  
  在讲隋唐科举制度是,引用史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生讨论这首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思想,可以看出他们活跃的思维。而讨论得出的最终核心结论
  
  是,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最重要的桥梁,科举制度对隋唐的用人制度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了影响。
  
  三、论从史出,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学习必须遵循“求实”的态度。当学生有疑问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总结而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思维科学性的体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任何对历史的认知和结论都要有相应的史实为依据。
  
  在学习唐朝的衰亡的内容时,课本讲到“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唐玄宗是个好色的昏君,杨贵妃是一个丰腴的美女。但是,通过两则简短的史料,我们能获得得出新的认识。“(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旧唐书》)”;“(杨贵妃)善歌舞,遂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通过这两段史料,学生不仅对这俩位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即他们对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杨贵妃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唐玄宗则是优秀的艺术鉴赏家。这样,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使得此结论和观点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史料分析提炼出米的,这对于学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探索、了解知识产生过程有很大帮助。历史教学过程也就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力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史料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这些史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用好用活它们,让他们为教学增色;其次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资源的搜集能力及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收集有趣味性,适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史料。结合教学目标筛选和整理史料,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史料。此外,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所选史料恰当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问题,指导学生怎样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等。
  
  总之,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的大,正确、灵活的运用史料,可以使课堂增色不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等。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学会并善于发掘史料、使用史料,让它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蓉:《浅谈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下)》2011年第09期。
  
  [2]新思考网:《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3]徐盛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年01期。
  
  [4]胡琮禹:《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阴山学刊》2001年03期。
  
  [5]陈强:《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
  
  [6]赵玉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青海教育:文史天地,2006.6。
相关文章推荐:
  • 中国古代十大最彪悍的情人
  • 中国军人最有血性的一张照片
  • 图说:新中国四位总理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中国人不得不记住的十个日本人
  •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
  • 二战中受尽蹂躏的女性
  • 唐玄宗一生中的三大极品女人
  •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怎么死的?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