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质疑能力;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10-02
福建省屏南一中吴逢送
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善松
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对前人观点加以质疑,用新的视角去理解的过程。但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少提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史知识薄弱,不会发现问题,所以提不出问题;二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都是满堂灌,唱独角戏,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三是心理因素:怕说不好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印象,结果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夯实历史知识,打好质疑基础
问题的提出总是以一个人的知识作为前提,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出现差异或矛盾的基础之上。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质疑,否则质疑就成了空中楼阁,可见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笔者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上。每节历史课都布置任务给学生预习,要求通过预习要弄清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初步理清新课的内容;尽量运用已学知识把新知识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教材的重难点,划出疑点,做好预习笔记。为了能使预习活动落到实处,笔者指派了几个历史成绩较好、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预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质疑的知识。之后,要求每个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对课文中不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疑难、不赞成的历史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以备上课时共同学习探讨,加深认识。例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做好阅读笔记,查找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然后用讲故事、人物介绍等形式表现自己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对“十月革命”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十月革命”。经过一番学习和思考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也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为什么说十月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较理性地注意到了国际形势的特点,说明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十月革命”的基础知识并具有潜在的创新意识。除预习课文知识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和信息资料,尽可能扩大知识面,为课内质疑和讨论打下基础。
二、排除心理障碍,激发质疑热情
教学实践表明,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乐学、善学、好问、善问的积极心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排除心理障碍,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要注重自身情绪的调整。由于教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距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上如果与老师不一致,教师不要不高兴,不能批评学生,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应该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把话说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质疑问难的勇气。教师自己状态自然而自信,每节课都能面带微笑走上讲台,这样就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于提出问题。此外,还要设计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调动课堂质疑气氛。如:落后一定要挨打吗?秦始皇是暴君吗?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相关新闻时事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这无疑是削除距离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如在上1929~1933经济危机时,就可以与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相联系,1929~1933经济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各国采取什么办法来摆脱危机的?结果如何?给我们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如何面对金融危机?再如,把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比较,既可加深理解,又有现实意义,还会激起学生心中许多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从现实出发设计问题,能创设生动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理可循、有话可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依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教学的具体内容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与问的兴趣。如在上1929~1933美国经济危机时,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美国病了,病得很重,今天你们来当一回主治医生,给美国号号脉,看他得了什么病?你给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你能给他开什么药方?药效如何?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之后他们分组讨论,最后派代表来陈述观点。这节课其实就是在分析美国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美国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时,换了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但产生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到培养质疑能力所期望的目标。
第四,保证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消除紧张感。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具体对策:①安排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②为学生介绍相关历史书籍和参考资料。③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掌握知识、分析问题、提出疑问。④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⑤教师尽量精讲,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寻求点上突破,传授质疑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寻找疑点,让他们有“疑”可“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形式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第一,指导学生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质疑。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领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特别是对课本中的易错点、易混点、疑问点、健忘点、疏忽点、错解点、困惑点,存在记忆模棱两可和理解偏差等现象。如判别下题:
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同点是:①总统掌握行政权;②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③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④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法、美虽同属共和制国家,但也有很多地方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两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总统与政府关系、总统与议会关系、国家权力中心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清它们的共性与区别,才有办法解答这类题型。再如,英、德君主立宪制、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等,都要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明辨异同,这样不仅加深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质疑。历史课的教学内容由章、节、目、点等要素组成,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章节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对旧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是什么等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很快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提出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是什么呢?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究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精神,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求学生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质疑。落实教材重难点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析与阐述的,该主题一般就是重点或难点所在,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内容,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虽然重要却往往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这时教师就要在点睛处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美国1787年宪法时,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和宪法所体现原则以及权力结构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讲解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时,笔者举了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例子,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待学生理解题意后问:“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如何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美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什么?美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美国总统的权力与中国的皇帝权力有什么异同?”通过学生提问题,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只要学生打好历史基础知识,教师积极营造氛围,排除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找到设问的角度和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质疑,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让学生自觉地形成问题意识,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快熟炼掌握提问的技巧和规律,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产生创新意识,提高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