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夫离开不久,张詧进入大生,此后日常事务就由他掌管。他是花布商出身,精于盘算,又做过官,执行力相当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先生”,干练但不免有些专断。大生从此形成张老三主内、张老四主外的格局,二十几年没有变动。 现在好了,“政治家”张謇终于在大生集团内部彻底实行了“一元化”领导,没有人在耳边唧唧歪歪了,以后厂里大事几乎都是三爷一人拍脑门说了算。 村落 与一般商人不同,张謇下海的初衷是实业救国。 “营志重于营利”。建厂之初,他就这样向各大股东表白过。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老百姓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是儒者应尽的本分。” 南通原本是个偏僻小城,“十字街放个爆竹,全城听得见。”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之前,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张謇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1899年,大生开机,当地许多男女洗脚上岸,走进工厂。1901年,为了解决大生原料问题,张謇联合当地士绅创办通海垦牧股份公司,许多流民走进海滩,垦牧定居。1902年,大生开机不到三年,他就与沈敬夫等捐资兴建通州师范,许多娃娃从此得以走进课堂。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是张謇的口头禅,也是他实践村落主义,建设新南通的原则。 10年过去,南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09年,刘厚生应张謇之约出任大生二厂经理。当年秋天,他随张謇来到垦区。以往弥望皆水、浪花飞洒、凫雁成群、獐兔纵横的黄海之滨,已然变成一个阔大无比的棋盘。走近看,每个长方形棋格四面都环绕着小沟渠,沟渠外是纵横交织的道路。 垦牧区不仅人畜两旺,粮棉丰收,还建了多所小学。沿途不断听到童声合唱:“新世界[12.600.24%],垦牧乡。新少年,小学生。”这首张謇创作的《垦牧乡小学校歌》,透着理想和朝气。 一路上,张謇与江导岷围绕垦区未来计划热烈讨论。他设想在沿海五县开垦棉田100万-200万亩,可供50万-100万人生活。途中,刘厚生禁不住插了一句:“四先生,你不愧为真正的书呆子,你竟把古时候井田制那套陈词滥调,一件一件地实行起来了。” 这句话让张謇兴奋不已,他边击掌边说:“厚生,厚生,你才是我真正的知音,别人都不了解我呀!这种事,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来做啦!” 第二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张謇带着刘厚生走进通州师范校园。荒废多年的千佛寺,书声琅琅,成为江淮之间最大的学堂。民间传唱:“淮南只有狼山高,兴学只有狼山早。” 大礼堂正中,悬挂着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张謇告诉刘厚生,这些条幅,都是通师开学时他亲手书写的。在校园,张謇特意领着小刘看了厕所、食堂。他说:“办学堂,要注意这两处地方的清洁。看学堂,也要看这两处是不是清洁。” 张謇在校园各处视察,直到积翠滴露,更深许久,才缓缓离去。 父教育,母实业。这是张謇村落主义的核心。通师是张謇一生最大的心血之一,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家可毁,师范不可毁。”为培养多方面人才以振兴实业达救国之目的,张謇还创办了女红传习所、怜工学社等多种教育机构,以适应社会对特殊技艺的需要。 辛苦奔忙中,张謇一不小心被温柔撞了一下腰,轻轻地浪漫了一把,传出一段佳话。 这段故事的女主角是苏绣艺术大师沈寿。两人相识于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南洋劝业会,当时沈寿36岁。会上,张謇对沈的作品及鉴赏力大加赞赏。会后,张謇五次致信盛邀。1914年10月,沈寿来到南通就任女工传习所所长。 不久,在旧金山举办的第20届世博会上,沈寿绣制的《耶稣像》荣获金奖。在沈寿赴美期间,她的丈夫余觉居然娶了两房姨太太,两人婚姻名存实亡。忧郁成积,沈寿生病,张謇对她非常关心,他一面延医为之诊治,同时让她搬到环境清静的“谦亭”静养,并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 在一首诗中,张謇大胆而直露地写道:“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开旋合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而沈寿毕竟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惧怕流言,不敢把对张謇的爱情吐露出来,只敢自语:“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朝夕相伴,沈寿对张謇的情怀岂能无动于衷。长期卧床养病,沈寿开始慢慢地掉头发,于是她就用自己细柔的长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绣品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人神交的结晶就是《雪宦绣谱》,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留下苏绣艺术的绝唱。 洹上 1912年,民国初立。在南北对峙的大格局中,各种政治势力开始重新站队。 在这场政治拔河中,张謇选择了枭雄袁世凯的北方队,而不是海归总统孙中山的南派。这样的选择,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辛亥前后的张謇,事业局面已经打开,正迎来一战期间的事业高峰。从1901年至1907年,围绕大生纱厂,他先后创办了19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这样一个教父级的实业家,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 在1900年以来的立宪运动中,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在此期间,张謇就瞩目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而二人的结识,那就更早,30年前他们就一起扛过枪,跨过江。 壬午事变时,当年陪同吴长庆入朝的,除了张謇,还有比张謇小6岁的袁世凯。张、袁二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后,一文一武,在朝鲜乱局中,开始崭露头角。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张学良儿女的惨淡生活
- 下一篇:民国教师高薪有房有车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