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国故事 >

大商传奇:张謇下海的故事

时间:2010-12-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商人经商靠钱,官员谋私靠权,状元下海靠什么?张謇的“实业救国”之道为什么半途而废?
  
  张謇的好运,从他41岁中状元那年开始。
  
  那一年,正值农历甲午(1894年)。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倒霉的年份,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开局,以中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惨败收场。
  
  折桂
  
  新年刚过,朝廷特开恩科会试的消息传到南通。接信后,张謇根本没放在心上。但老父张彭年却雄心勃勃,比正当壮年的张謇还要激动,因为他很早就认准儿子可以大魁天下。
  
  那还是张謇刚启蒙不久,有一天,老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脱口而出:“人骑白马门前过。”但一时想不起下联,便让学生应对。三哥张詧抢着说:“儿牵青牛堤上行。”张謇沉吟道:“我踏金鳌海上来。”
  
  老师一听大喜过望,逢人便夸张謇志向远大。从那时起,张謇就成为家族的希望之星。
  
  但张謇考运不佳,中举后连续4次参加会试却次次落第,一气之下,他把应考用具通通砸碎,发誓再不进考场。
  
  这一次,为动员儿子赶考,老张连哄带劝:“孩子啊,赶考固然很辛苦,可你毕竟还年轻;我今年76岁,不过刚步入老年,身体没问题,你就放心大胆去再试一把吧!”
  
  父命难违,落榜专业户张謇只得收拾行李,打起精神上路。3月底,张謇才磨蹭到京。
  
  这时候入场时间也到了,张謇借了朋友的考试用具,仓促入场。发榜之前,他不抱任何希望,连录取消息都懒得打听。可这一次他竟取中第60名贡生;4月,在礼部复试又被取中一等第10名,从而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这样好的运气,大出张謇的意料。从16岁考中秀才以来,25年了,他还是第一次离状元桂冠这样近,这让那颗早已冰冷的心不由又活泛起来。
  
  当然,对于张謇本人来说,蟾宫折桂完全是未定之数。但对于以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当今的副总理级)、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清流集团来说,却是志在必得。
  
  这些年翁总理很郁闷,虽然贵为光绪帝的老师,眷倚隆重,领袖清流,但在与太后支持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团的争斗中却屡居下风。老战友李鸿藻(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垮台后,清流派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在日趋激烈的朝廷纷争中,急需培植人才。
  
  早在光绪八年(1882年),张謇就开始进入翁总理的视野。
  
  那一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分别派兵入朝。入朝清军由吴长庆率领,张謇时任吴的首席幕僚。面对乱局,张謇为吴长庆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善后六策》等报告,旗帜鲜明地主张采取强硬的朝鲜政策,在现实政治问题上初试啼声。
  
  《善后六策》送到天津后,被北洋大臣李鸿章扔到废纸篓里,根本没有往朝廷报送。主战派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当时在天津休假,他在父亲的军营中看到了这篇文章,就把它抄录下来,带到了北京。这篇文章先是在小张的同僚间传阅,很快满京城都知道了,清议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立即表态支持文章观点。从此,在清流派大佬们眼中,张謇就成为本帮最重要的接班人选之一。
  
  光绪十一年(1885),退伍还乡的张謇,为避恩师孙云锦之嫌,专程从南通北上顺天参加乡试。在评卷中,张謇的考卷本定第六,但在主考官翁同龢、潘祖荫力荐下,最终被评为第二,从而夺得南元(因为是南人北考,所以被称作南元,有清以来,仅有三位)。
  
  此后,张謇再接再厉,准备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在翁同龢的暗示下,清流党人开始在礼部会试中暗中识别张謇的卷子,以便提拔。但让翁总理生气的是,手下们眼力太差,连着三次张冠李戴,将别人取中。主考潘祖荫曾因此气愤不已,拒绝接受误中者的拜见。
  
  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还把事情办砸到这个样子,也难怪翁老很生气!这一次恩科会试,得知张謇获得殿试资格后,他老人家迫不及待地亲自下场。
  
  为防止再错认试卷,翁同龢让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的手中。他老人家伏案评阅,马上作出结论:“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与七位阅卷大臣蹉商后,决定将张謇定为第一名。
  
  二十四日清晨,张謇以一甲一名的身份被引至乾清宫西暖阁拜见光绪帝。当时,翁同龢特地介绍:“张謇,江南名士,大孝子呀!”求才若渴的光绪帝非常高兴,当庭钦点张謇状元,并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
  
  金榜题名后,张謇成为国家公务员,同时也正式登上清流派的战车。
  
  下海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
  
  张謇弃官从商的决心在京城暴雨中萌生,在家丁忧时滋长,在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鼓动中下定。
  
  1894年9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面对惨败,清流派“口水抗日”进入高潮。作为打李先锋,除了参与集体讨伐外,张謇还独自奏了李鸿章一本。奏疏中,新科状元慷慨激昂:
  
  “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继而严厉痛斥:“李鸿章非特败战,并且败和!”并强烈要求皇上削夺其北洋大臣的职务。
  
  这篇讨李檄文一出,群情激奋,直接导致了李大学士的暂时下台。但不久后的一场暴雨,浇灭了张状元朝堂论战的激情,让他从书生意气的亢奋中彻底清醒。

相关文章推荐:
  • 鲁迅的故事 鲁迅小故事七则
  • 耶稣的故事
  •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 四大民间故事
  •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 “年”的传说故事
  • 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
  • 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 顶一下
    (20)
    69%
    踩一下
    (9)
    31%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