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文化常识 >

"临行密密缝"解密

时间:2010-12-03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最为通俗的、最为人称道的古诗之一。

  许多人解释这首诗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认为:这是一位生活贫困、辛勤劳动的母亲,亲手用针线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怕儿子远行时间长了,衣服穿破了,所以母亲缝衣的针脚特别的密实。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样的解释只是从字面上看来的,并不是诗的真义。

  我们注意一下这"临行"二字。既然是慈母,为什么要在儿子临行时才想起缝衣服呢?儿子将要远行了,当娘的为什么不早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呢?如果是说"临行密密缝"是为了让衣服结实,那这种行为又与"意恐迟迟归"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这"临行密密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衣服结实,"临行密密缝"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临要远行时,母亲或妻子都要密密地缝衣服。"缝"与"逢"同音,希望的是早日相逢,主要目的是图个吉利。

  "临行密密缝"这一行为要表达的就是"意恐迟迟归",盼望早相逢。将"临行密密缝"与"意恐迟迟归"解释为古代的送行习俗,这句诗与"意恐迟迟归"的联系才密切。

  《忆江南》,白居易最忆是什么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是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忆江南》词,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的水乡江南胜境,成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读到作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是对江南的美好回忆,唤起人们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这是不到位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这是写景的佳作,更应该看到这三首《忆江南》中深一层的内涵。想一想他到底在忆什么。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为苏州刺史,但只几个月就因眼疾回到洛阳。也就是说白居易在江南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杭州。这三首词是白居易67岁时的回忆之作。白居易的杭州为官,最为自豪的是他的政绩,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治水。一个当上了官的读书人,能够将自己的所学造福于民,这是白居易人生的最好的落实,回忆这些,是作者最大的慰藉。三首《忆江南》中,字面虽然写的是景,但是处处隐约透出作者对为政江南,特别是在杭州时的得意与自豪。

  正如词中所说的,三首《忆江南》是有"最忆"与"其次"的,是有顺序的。

  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排在"最忆是杭州"之前,虽不说是"最忆",但是位置已经是列在最先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说自己时时惦记着江南。这里的"江花"之"江",我们不应该老实地理解为河流或是长江、钱塘江。红胜火的花应该是荷花,流动的江水中是无花的;绿如蓝的水,不应该是流动的江水,而应该是湖水。这首词写的其实是西湖。

  将西湖之忆放在最先,时时挂念,除了西湖之美,主要原因应该是,回首当年带着杭州人民对西湖的治理。白居易对西湖的感情,在他的诗中经常有所流露。在杭州时,他曾带领百姓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水井,以利饮用。至今西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如果仅留恋的是红胜火的花、绿如蓝的水,那样就成了闲梦的江南,那就是游客的江南了。白居易的江南,留有他的播种,留有他的心血,这样的江南之忆,实是收获果实一样的品味。

  第二首说的是"最忆是杭州",却放到了第二位,排在了西湖之后。"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实这算不上写景,实际是写人,是写自己,是写自己工作后的业余生活。公务之余行走于山寺路上,毫无负担地赏月;案牍之暇屈肱侧卧,心境平和地看潮,这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理的放松。这种紧张之后的解放,闲极无聊的散人是不可享受到的;这种工作之余的坦然,是刮地三尺的贪官绝不会有的。这些追忆中,流露着安宁、闲适与坦然。这实在是对杭州之任的自我欣赏。

相关文章推荐:
  • 各国元首和妈妈的绝密照片
  • 张曼玉张国荣罕见亲密旧照
  • 对越自卫反击战私密照
  • 解密古代女性洞房用品
  • 希特勒绝密乱照曝光
  • 解密古代皇帝与皇后的洞房之夜
  • 薄瓜瓜和陈云孙女亲密照
  • 武则天的无字碑有何意义?无字碑的秘密
  • 梦露最新私性感密照
  • 陈伯达出狱后的秘密生活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