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文化常识 >

中国古代三公制度的发展,三公简介

时间:2016-04-1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三公在不同朝代的设置或叫法是不一样的,下面简述如下: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始皇为了把全国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他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皇帝之下,有管政务的左右丞相,管军事的太尉和管文书、监察的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财政、税收、司法、宗庙礼仪、皇室内部事务等。
  
  西汉初承秦制,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不是道德崇重的人则不居其位,没有合适的人就空置,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为辅弼国君之官,亦指太子太师)、太傅(为辅弼天子之官,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亦指太子太保)为三公。三公多为虚衔,特别是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相关文章推荐:
  • 一国三公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