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考试,就必须有考场,如我们大家熟悉的,考场一般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所谓硬件,就是作为考试场所的建筑物。而软件呢,就是考场的规则。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古代的科举考场和今天的高考考场大抵相似,但具体到细节,科举考试的考场又有很多与今天不同的地方。
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与今天的高考略有不同,现在的高考,无非就是指定几所中学的教室临时布置为考场,考完后,这些教室仍然供日常教学之用。而科举考试的考场则是专用的,不做其他用途。这些专供科举考试用的场所叫做贡院。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县一级考试称为县试,考中就是秀才。省一级的称为乡试,考中就是举人。举人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即会试,考中就是进士。最后由皇上亲自对进士进行殿试,钦点三甲,圈出状元、榜眼和探花。县试、乡试和会试都以贡院作为考试场所,因此全国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贡院。最为着名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至清末时共有号舍20644间,也就是说,可同时供两万余名考生考试。另外北京顺天贡院、广东两广贡院和河南开封贡院也比较有名,与江南贡院合称为清代四大贡院。考试的时候,每个考生占用一个号舍,听起来,一人一个单间,还不错,但事实上号舍相当简陋,长宽三四尺,倒很像监狱的“号子”,为防止作弊,四面通透,冬不暖、夏不凉,运气不好号舍分到临时厕所旁边,光气味就够受了,考试的事差不多直接歇菜了。由于条件艰苦,压力大,考生在贡院考出毛病甚至搭上性命的事情屡见不鲜。考生对此多有抱怨,曾有人在考场偷偷留下了“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的诗句。
从考试规则上来说,倒也不能说不严格。考生入场时,须由考官查验“准考证”,上面有考生的资料,包括对相貌特征的描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枪手”代考。然后考生要脱衣脱鞋检查身体,“大小科场搜检至严,有至解衣脱履者”,以防夹带。考生入场时不仅要代上文具,更要带上生活用品,因为考一场不是两个小时,而是数天之久,会试更是长达9天,一旦入考场,吃喝拉撒尿就都在里面了。考生入场后,贡院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也正是如此,引发过一场惨剧,明天顺七年(1463年),在顺天会试中,考生带火盆取暖,不慎引发火灾,负责掌管大门钥匙的领导同志焦显率先撤离,结果9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考生无处逃循,被活活烧死。
尽管考场纪律如此严格,但作弊事件还是层出不群,究其原因,无非是社会上升通道过于狭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独木桥那边的风景又如此多娇,于是铤而走险者,一直不能禁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