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臣武将故事 >

路卫兵:西方人眼里的李鸿章

时间:2011-09-25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李鸿章到德国拜会铁血首相俾斯麦,得意地说,有人恭维他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沉吟片刻,说:“你是‘东方俾斯麦’,我自己却难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
  
  ⊙李鸿章喜欢抽烟,而西方国家在正式场合,特别是有女宾在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抽烟的。李鸿章出席比利时国王的宴会,比之国王也很讨厌他抽烟,但为了“销售”比利时枪炮,便灵机一动,对众人说:“李总督不在此列。”
  
  ⊙1879年5月28日,李鸿章在天津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陆军上将,对其所持名贵手杖爱不释手。格兰特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李鸿章说:“不必不必,我不过随便玩玩而已。”1896年,李鸿章访美,格兰特已过世十年,其妻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时,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以及这根手杖的故事。然后,她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朱莉娅于是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1894年8月27日,李鸿章会见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亚历山大。《伦敦每日新闻》记者约瑟夫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他(李鸿章)以最强劲的语言声称,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李总督最后明确宣称:‘你们也许明白,如果你们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们就会立即禁止他们获得鸦片。’我(约瑟夫)告诉他,英国议会已经通过投票,将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华调查鸦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样有害时,他气愤地回答:‘荒谬绝伦!’似乎十分的愤怒和蔑视,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任何人都知道,鸦片是有害的。’当我起身告辞时,他仍很善意地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中国摆脱鸦片所表现出来的仁慈。”
  
  ⊙关于李鸿章海上旅行用餐,《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这样描写:“李鸿章在他自己的舱房内吃饭,由他带的厨师准备饭菜。这些厨子们在轮船的厨房大舱内自由进出。鱼翅、燕窝是美味佳肴,他从清国带了许多。他的一个儿子与他共同进餐,而其他随从则在轮船的餐厅内分桌用餐。”“他一天要吃好几顿,有四个厨师为他准备饭食。厨师们凌晨两点就得起床,要使他们的主人早晨八点能吃上早饭,他们不到晚上九点或九点半不能歇息,因为总督总是会要一些‘热菜热饭’什么的。”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说:“除了身为高官,李鸿章身上带有东方式的架子和仪容外,他非常容易接触。任何一个外国人都可以通过他的幕僚求见这位总督。许多人见过这位看似粗鲁的老总督,都从其身上得出了他知书达礼的印象。我们的一位前州长就受到过李鸿章极其客气的接待。当时这位州长和总督、翻译相距不远。州长事后告诉美国的朋友说:‘好样的,我根本不认为这位总督是那种不开化的老顽固。’”
  
  ⊙1896年8月29日,《纽约时报》报道了李鸿章访美时美国民众的反应:“它抵达纽约港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到邮轮停靠的河边。不一会儿,炮台公园就挤满了好奇的人们,他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
  
  ⊙据《中俄密约》俄方谈判代表之一、当时俄国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回忆,沙皇俄国提交给李鸿章签署的密约,并不是李鸿章事先看到的那份,而是俄方工作人员趁李吃饭时伺机掉了包的。他说:“是我们自己违反了协定,才造成今日远东的局面。这是一件背信和昏聩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事。”
  
  ⊙1901年李鸿章临终前,俄国公使曾拿着文件来到李鸿章的病榻前,要求李鸿章在中俄交约上签字。《纽约时报》记者在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二天从北京发回一个报道,题目叫《李的逝世是因为和外交官的争论》,小标题为:在和俄国公使的激烈争论后吐血。报道说:“北京11月9日电:和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为满洲条约问题激烈争论,直接导致李鸿章的逝世。”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他曾对76岁时的李鸿章作过一番描绘:“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在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的1877年到1896年间,德国克虏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约2000门大炮的订单。为此,克虏伯公司专门为李鸿章出了一套纪念册。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绪降旨: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纽约时报》当时以《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为题作了报道:“李鸿章黄马褂被褫夺,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可被视为大清朝廷力图以加强法纪来整合民心所用权术的一个范例。对西方观察家来说,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实,即为什么李鸿章在头天被任命为清军最高统帅,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夺清国贵族的最高荣誉?这项荣誉赋予清国臣民身着‘黄马褂’的权力,而这种‘黄马褂’据说是大清皇族专用服装,禁止非皇族人员穿用。这个矛盾的结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1896年的《纽约时报》,曾报道过李鸿章拜谒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时的情形:“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李鸿章)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美国国会图书馆编辑的《美国故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李鸿章1896年8月到美国访问时,美国人列队街头,欢呼声一片,大家都希望能一窥这个重要访客和他那件著名的黄马褂。儿童们用黄色丝带将自己的自行车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这位贵客的注意。”
  
  ⊙1896年8月23日,《纽约时报》在刊登一篇从英国发回的新闻时,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李鸿章已经起航了!》报道的副题是:这位伟大的中国政治家现在正在去美国的路上!
  
  ⊙1901年11月9日,也就是李鸿章逝世两天后,《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报道,标题为《李鸿章的葬礼》,小标题是“北京11月9日,各国公使前往吊唁,他的儿子们披麻戴孝”,并描述了当天的葬礼情况。
  
  ⊙英国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时的场景,并对李鸿章本人作了描述,他说:李鸿章“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寇松说此次会见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濮兰德在《李鸿章》一书里,曾说到一个英国人对74岁的李鸿章的印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相关文章推荐:
  • 李鸿章简介
  • 李鸿章后人,现有三位亿万富翁
  • 李鸿章大杂烩的来历
  • 对李鸿章的评价
  •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始末
  • 李鸿章出访:放屁引尴尬 吐痰被罚款
  • 周恩来眼里最漂亮女演员
  • 李鸿章的故事
  •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大口吐血
  • 关于李鸿章是否是卖国贼的讨论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