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处处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说在他的圣明统治之下,朝廷纲纪整肃,没有人作奸犯科,也就没有相对清明尽责的名臣。他还下令杜绝百姓为有作为、得民心的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等为官员扬名的行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把所有的荣誉归于个人,而大臣所做的一切皆是出自他的安排。虚荣心、权利欲膨胀到如此地步,他再也不需要什么能干的名臣,而只需要像和珅那样巴结奉承、以他的是非为是非的弄臣。再加上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御史曹锡宝就因为想弹劾和珅的家人刘全来达到惩办和珅的目的而被革职查办。在这种环境下,深知其中利害的刘墉又怎么会不知道,乾隆皇帝聪明太过,大臣就必须"糊涂",皇帝太好名,大臣就必须平庸。他怎么做的呢? 有资料记载,刘墉入朝以后,多次因为疏懒懈怠被皇帝申斥。其中最厉害的一次发生在刘墉任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负责教育诸位皇子的上书房的老师因为连续几天阴雨就没来上课。乾隆知道以后勃然大怒,狠狠训斥了刘墉一顿,把他降为侍郎,并且不再兼职南书房。还下了一道谕旨说因为刘墉是刘统勋的儿子,皇上念及刘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重用刘墉。然而刘墉却不知道感激圣恩,不认真办事。上书房的老师矿工七八天之久,而刘墉却置若罔闻。刘墉这种做法,对国家而言就是不忠,对他的父亲而言就是不孝。 不仅这些,刘墉在这段时间里总是在犯错受指责:乾隆五十二年主持祭拜文庙的时候不按规定行礼被参奏;五十三年监理国子监又出了考生贿赂考官的事并因此受到处分;五十八年,作为主考,安排失当,阅卷草率,结果导致违制不合格的试卷很多等等。 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庆帝解除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把刘墉重新提为上书房总师傅,让他在皇宫内当值,以便帮助解决和珅的问题。刘墉并不以公务泄私愤,反而劝说皇帝免了和珅的凌迟处死,改为自尽,充分体现了群臣领袖的风范。他以前的种种唯唯诺诺、无所建树、小错不断虽然弄得自己名誉扫地,但是谁又能说那不是聪明之举呢? |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