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年的一个秋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17岁的纪晓岚,和刘墉等一帮年少学优的官宦子弟聚在一起,研讨经史,褒贬时事。纪晓岚说大可不必迷信古代诗豪,他们的一些作品若细心探究,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妥。有人故意和他为难,说道:"杜牧《清明》一诗,历代传为绝唱,你不妨来指点指点,这首诗如何呀?"众人听了,也跟着起哄。纪晓岚不慌不忙得站起来,狡黠地一笑开口道:"此诗有病,病在肿胀罗嗦,应当以泻药解。"众人迷惑不解,要他详细解释。他便继续说道:"先看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本就是节日时令,再加'时节'二字又有什么必要呢?不如改为'清明雨纷纷'岂不更好?!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二字也属多余。请问,哪个行路之人,不是在'路上'呢?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更是不妥,'酒家何处有?'本来就有问的意思了,是有人问人,无人便自问,才最合适呀。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更为欠佳。行路之人,见人即问,哪有专拣牧童问路的道理?!只留'遥指杏花村'几字,则可。这样清理句首之后,便成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我这一剂泻药尽去他罗嗦繁复的毛病,省下来的诗文简洁优美。你们以为如何?"众人听完,无不哈哈大笑折服于他这一席雄辩。这时又有人说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样的佳作,有没有可挑剔的地方?""有。"晓岚不假思索,"这首诗的病处与前一首正好相反。是过于羸弱,应该大补方能完整。你想呀,旱了三月五月也是旱,但和大旱十年相比,程度就差远了,大旱十年之后,下了一场大雨,那高兴劲就无法形容了。'他乡遇故知'一句,也是如此,离家乡三里五里,遇到故旧相知,当然高兴,离家万里之遥,遇到相知之人,那才更加高兴呢!男子娶妻,人生常理,但和尚是不许婚配,如能娶到妻子,则比常人结婚要欢喜诸多倍呀。监生的功名,是用金银钱财捐来的,多数人才学浅薄,竟能金榜题名,岂止是欢喜,那可大喜过望了!所以应改作:'十年久旱逢甘霖,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他的话一说完,大家已笑得前仰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