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故事 >

揭秘:毛泽东一生中的三次微服私访(3)

发布时间:2013-04-18 12:25:38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三、突袭蛇山,差点下不了黄鹤楼
  
  1953年2月中旬,毛泽东视察长江后来到武汉。对毛主席来说这是旧地重游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毛主席临时决定要重踏蛇山。
  
  正值春节假日,游山踏青的人们很多。
  
  当毛主席走到一位卖煎豆腐的老人面前时停了下来,询问老人生意如何。
  
  这时旁边的两位小姑娘认出了毛主席,惊喜地大喊:“毛主席!”“毛主席!”
  
  这喊声,像是在蛇山顶上放了一串鞭炮,立即炸开了。几个年轻人首先飞跑几步,向毛主席奔来,把手伸过来要与毛主席握手,毛主席立即把手伸了过去。可是这只右手收不回来了!几十只手又伸了过来。
  
  “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
  
  惊喜若狂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蛇山!
  
  面对这样的局面,公安部长罗瑞卿担心了,他建议毛主席到黄鹤楼里去休息一下,等群众走后再回驻地。但罗瑞卿的建议被毛主席微笑着用手势拒绝了。大家也都明白,他不愿意避开群众,他要跟群众在一起,虽然这样会给保卫工作带来困难,也不敢说不会发生意外,但毛主席决然地向山下走去……
  
  群众像海浪一样随着主席的移动而波动着,群众越集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紧,毛主席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哪里还能前进一步呢!
  
  身高一米八九的罗瑞卿急忙将比他还要高数厘米的武擎天拉到毛主席的面前,他俩一左一右成了“开路先锋”,我们紧随其后形成一个大大的半圆形人墙。罗瑞卿和武擎天一边开路,一边呼喊着:
  
  “同志们爱护毛主席,请不要拥挤!”
  
  “请让开一点路,让毛主席走过去!”
  
  没走多远,他俩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当我们走到江边的码头时,群众已经布满了整个山坡,自上而下层层叠叠,真像一座人山。
  
  毛主席站在渡船上,向群众招手告别。满山满坡的群众也扬起手来,为毛主席送行。
  
  回到驻地,同志们尚未平静下来,谁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壮观、热烈的场面。
  
  陈毅一语双关地说:
  
  “毛主席这次突然袭击蛇山,都无准备,只是差点下不了黄鹤楼哇!”
  
  罗瑞卿带着自疚的心情说:
  
  “好险呀!万一毛主席出个什么差错,我这个公安部长怎么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呀!”
  
  “突然袭击蛇山”,是毛主席的临时决定,我们没有布置保卫力量,没有采取保卫上的措施,敌人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突然袭击”,也没有布置力量。这样倒给了群众和毛主席见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毛泽东除了通过微服私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外,身边卫士也是他了解人民生活情况的渠道。
  
  主席周围的同志都知道主席有一个习惯,平常总喜欢问一句:“有什么新闻吗?”主席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洞察秋毫,大参考、小参考、内部文件多的是,怎么还要问我们有什么新闻?我心中纳闷。一个盛夏,卫士马武义去安徽老家探亲,回来后,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
  
  当时淮河流域发大水,安徽部分地区受灾,一些灾民流入城市,小马一下火车就见到很多灾民,扶老携幼,衣食无着。小马将随身带的不多的钱全给了灾民。主席听后,顿时神情黯淡下来,低头不语,稍顷叫来秘书,让请总理来一趟。总理接到电话后,急匆匆地赶到菊香书屋,向主席汇报国务院已经接到地方报告,正在落实动员灾民回乡、生产自救的情况,主席才放下心。
  
  毛主席周围的同志,无论是卫士们或是秘书,也包括我们,凡回家探亲,除与家人团聚外,另外还有一个任务,即了解家乡人民生活情况、生产和干部情况以及沿途所见所闻,返回北京后要写成书面材料。主席是用社会调查来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写作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也给主席提供了点点滴滴的基层情况。(摘自《实话实说丰泽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推荐:
  • 揭秘:毛泽东的真实身高
  • 毛泽东孙子毛新宇题字大全(图)
  • 让人心痛的毛泽东晚年照(图)
  • 美国禁书竟然这样描写毛泽东
  • 毛泽东的故事
  • 毛泽东如何治理官员“好色”
  • 毛泽东一生经典的十大瞬间(图)
  • 毛泽东简介
  • 影响毛泽东一生的六个女人
  • 毛泽东林彪罕见的合影
  • 顶一下
    (32)
    68.1%
    踩一下
    (15)
    31.9%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