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来了没有 一辆专列横卧在简陋而寂静的兰封车站的岔道上,毛主席一行就在这田野般的黄沙土地间的小站旁边过夜了。 大自然在晨曦中苏醒过来,从小车站一二里外的村庄传来一声声的报晓鸡鸣。从农舍屋顶上的烟囱里,向着鱼肚白的天际,袅袅飘起了稀疏的炊烟。 值班卫士通知大家,毛主席走下车去了。随行的同志们都急忙地跟了下去。毛主席一行在初升的阳光沐浴下,正朝着一二里之外的村庄走去。 看上去像父子二人模样的两位农民,正在打谷场上。 毛主席向农民亲切地打招呼并与他们握手。农民青铜色的脸上展开了笑容,显得特别激动。主席与他们交谈起来。 “今年收成怎么样?” “还可以。”年轻的农民回答。 “这里土质不好,盐碱地多,有的庄稼收成不行。”年老的农民补充道。 “够吃吗?”主席又关心地问。 “解放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了,能吃饱。”年轻的农民回答着,年老农民在旁边点了点头。 “要改造这盐碱地,就能提高产量。”毛主席说。 “能行?”年老的农民问。 “行!”毛主席肯定说。 农民笑了。 毛主席与农民握别后,离开了打谷场向西走去。顺着阳光望去,在百米多远的小山沟里,镶嵌着数家农舍,要进入那个小山沟,须爬上土山坡上一条像梯子一样的路,它有一间半房子的高度。随行的卫士李银桥和孙勇一左一右扶持着毛主席上了土坡。上到坡就可看到沿着北山坡一字排开的数间北房。毛主席由省里的同志陪同进入中间一家的房子里。我紧跟着揭开沉重的有许多补丁的棉门帘,钻进屋里。一位五六十岁老农妇正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往一个大柳笸箩里搓玉米。 毛主席坐在长凳上,弯下腰和农妇交谈起来。 “你家的人哩?”毛主席关心地问。 “儿子当兵去了!”老太太头也不抬地回答着,手里不停地搓着玉米棒子。 “还有什么人呀?” “老头子一早起来就去赶集啦。”她平淡地回答。 “打的粮食够吃吗?” “打得不多,盐碱地不爱长粮食。”老太太平铺直叙地回答着,两只手还是不停地劳动着。 在交谈过程中,农妇一直埋着头搓玉米,头始终没有抬过一下,她并不知道对她问寒问暖的人是毛主席。 毛主席迈着沉着的步子离开了农妇家。 毛主席顺着原路下坡,银桥、孙勇去搀扶主席,这时突然背后传来了急促而又高亢的妇女的声音: “毛主席!您来啦!”只见一位瘦高个儿的老太太已经站在了土坡边上,正笑眯着眼,看着我们。毛主席微笑着举起右手,轻轻地上下摆动了几下,向她致意。老太太看清楚了那高举的手,也看清楚了毛主席的面孔,高兴地笑了起来,大声地说: “毛主席呀!斯大林来了没有哇!?” 这一句话把毛主席和我们都逗笑了。罗瑞卿笑着说了一句:“哈!这老太太还真有点国际主义精神哩!”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彭丽媛罕见老山前线照片
- 下一篇:毛泽东在瑞金“三起三落”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