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留学生赴美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有眼光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公元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三十人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这件事情的具体策划者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
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少年时亲眼看到祖国的贫穷落后与亲身领略美国的繁荣强盛,使他向往资本主义,希望振兴祖国。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的计划:劝说清政府赶快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用学到的知识,为国效劳,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心动不如行动。1854年,容闳怀揣他的“留学计划”,毅然回国。
回国后,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四处奔走了将近十年工夫,希望取得清朝官员的支持和帮助,却不料屡屡碰壁。其实原因也不奇怪。当时,绝大多数官员夜郎自大,他们把学习西方看作是“以夷变夏”(用蛮夷文化改变中华文化),臭骂西方科技是“奇技淫巧”,当然对容闳就不会理睬了。
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来了机会。公元1863年,经人介绍,容闳认识了曾国藩。曾国藩交给他六万八千两银子,要他去美国采购机器设备。容闳出色地办成了这件事,因此博得曾国藩的信任。公元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一个派遣留学生出洋的“留学计划”。曾国藩很感兴趣,就叫容闳代为起草一道名为《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的奏折,约上李鸿章、丁日昌一起签名上奏朝廷。
第二年,清廷答应把派遣留学生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同意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任命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按照“留学计划”,留学生所需经费由海关支付,学生年龄从十岁到十六岁,招生名额为一百二十名,分四批派遣,每批三十名,毕业后一律回国,安排差事。
公元1871年,容闳等人就开始张罗起招生的事情。可是,由于长期闭关锁国,老百姓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更何况送自己的孩子出洋必须画生死押,许多家庭都不大愿意冒这个风险。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还是无法招满三十名学生,不得不南下香港续招,费了好大劲才凑满三十个招生指标。
容闳招收的第一批留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他们先被安排在上海进行中西文训练,并做一些出国前的准备。公元1872年8月,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在陈兰彬带领下,前往美国。接着,连续三年,一直到公元1875年10月,清政府总共如期派出四批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
这些幼童来到异国他乡,穿戴仍和国内一样,脑后挂长辫,身穿长衫马褂。他们被安置分住在美国友人家中,接受家庭式的教育和监护,等到过了语言关后,再送进中小学校读书。几年后,他们中的不少人考上了大学,学业上的进步也非常显著。
经过几年的留学生活,留学生们接受了西方文化,行为规范也慢慢地起了变化。比如有些学生感到留长辫子不方便,就偷偷剪掉;有些学生对体育锻炼很感兴趣,就脱掉长袍,在运动场上奔跑起来。对这些很正常的行为,满脑子封建思想的陈兰彬横竖看不惯。他横蛮地要求留学生每天早晨要面朝东方向皇帝磕头,严禁他们参加集合活动。有一位学生考取了哈佛大学,只因为他入了基督教,就被陈兰彬勒令退学。容闳不满意他的做法,两人发生了矛盾。这时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也借题发挥,从中作梗。清政府于是在公元1881年下令撤回全体留学生,容闳经办多年的“留学计划”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尽管如此,容闳的心血没有白费,因为这些归国留学生,大多数学有所成。他们中间有成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有成为中国第一批矿业工程师的邝荣光,更多的则成为军界、学界、商界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