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重阳”呢?在《易经》里八卦以阳爻为九,所以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是九为阳,而日又是九又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既称“重九”,又叫“重阳”。据南朝人吴均撰写的《续齐谐记》一书记载,相传在东汉车间,有一名叫费长房的道士,他预言其徒弟恒景家中在9月9日这天要遭大难,但如果戴茱萸,饮菊花酒,并出户往高山上去,就可避难。恒景照他的话办,一家人到山上避了一天,回来看到家中的鸡、牛、犬、羊都暴死了,独家人幸存。从此人们就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并把这天定为“重阳节”,相沿流传至今。
这则传说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按现代科学观点分析,重阳节前后正值秋季,是季节交替转换,细菌繁殖,流行病易于发生的高峰期,费道士叫人出户登高,不外乎是让人们出去透透空气,晒晒太阳,喝点酒,调节调节精神和情绪,增强抵抗能力。在医学很不发达的古代,费道士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办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寒食节、清明节的历史来历
-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