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初名是从唐朝开始的。
自汉至隋,被称为“江西”的其实并非今日江西。因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转向斜流,北下南京、浦口,故有江东、江西之称。唐以前的“江西”,实指长江北岸,即今江苏六合及安徽庐江一带。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管辖八州:洪州、袁州、信州、抚州等,共领县三十七,其疆域与今“江西省”相当。史家为省略纪事,常将“江南西道”简书为“江西”。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李适封曹王李皋为洪州(今南昌)刺史,江西节度使,于是江南西道得名“江西”。
宋天禧四年(1020年),将“道”改为“路”,江南分为东、西两路。金陵(今南京)、豫章(今南昌),俱在江南,然而对豫章而言,金陵居江南之东,豫章居江南之西,故宋代以金陵、太平、宁口、广德等地为江南东路,而江西全省为江南西路。
在唐、宋之时,人们称“江西”,仍含有“江南”之意。一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问(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江西为行省之意,江浙为另一行省,而不再有江东行省了。自此,“江西”之名始趋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