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又在边境的若干重要地区增设军镇。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称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他们是和宰相地位相近的重臣,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节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做宰相。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天宝初年,边境的十个节度使共拥兵四十九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政治日趋腐化。自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湎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干尽了罪恶勾当。
那时候一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市)、河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十五万,势力雄厚。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他一面常常向玄宗进贡财物,并总是说“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骗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面却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反叛。安禄山在范阳修筑了一座雄武城,用来收藏兵器和粮食,还大量扩充军队,收编北方少数民族的降兵,又从中挑选骁勇善战的青年八千人做亲兵,畜养高大健壮的战马几万匹。他用胡将代替汉将,也收用一些汉族地主,为他策划叛乱。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十五万人,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争,很多州县无兵可用。临时招募的兵士,没有经过训练,不会作战。从武库里拿出的盔甲和兵器,不少都朽烂了。一部分兵士只好用木棒打仗。地方官吏听到叛兵要到,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出迎。安禄山的军队长驱南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二十万人,继续西进。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潼关失守,长安顿时乱作一团。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中途行至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派人缢杀了杨贵妃,继续逃奔。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回军北上,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就是唐肃宗。长安被叛军占领。
叛军非常残暴,每攻下一城,就抢走那里的财物和妇女,屠杀老人和小孩,强迫壮年男子服苦役。他们到处受到人民的反抗,唐朝的一些地方官员也起来抵抗。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进兵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音稿)卿和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亦起兵河北,牵掣住安禄山的后方。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等出兵扼住叛军南下的道路。安禄山只能控制洛阳、陕州一带。叛军四面受击,内部争权夺利。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他的大儿子安庆绪杀死。
唐肃宗向朔方、陇右(今甘肃一带)、安西(今新疆一带)和西域征调援军,并向回纥借兵。公元757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率领唐军和回纥、西域兵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被迫退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第二年,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洛阳一度落在叛军手里。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旧不断争权夺利。史思明后来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分裂,势力大为减弱。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公元763年,叛军的几个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了,战争才告结束。这次战争前后延续八年,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同地方豪强地主勾结起来,各据一方,发展成为“据险要,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藩镇割据势力。后来,更出现了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逼迫朝廷不得不承认的局面。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破坏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央和地方势力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对人民说来,是一场大灾难。人民在战争中是心向唐朝的,然而,在镇压叛乱中,人民也遭到极大的灾难。唐军收复河南的州县,硬把河南叫作“贼境”,老百姓的财物被一抢而光。战乱期间,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开元盛世简介,开元盛世什么意思?
- 下一篇:王安石变法简介,王安石变法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