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燕云十六州,便会联想起我国五代史上那个屈膝勾结契丹贵族,自称“儿皇帝”的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原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不惜以认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借助于契丹的兵力,消灭了后唐,登上帝位。
石敬瑭一当上皇帝,马上把幽、蓟等十六州地方割让给耶律德光。石敬瑭所割让的这十六州,后来史家便称为燕云十六州,它们是:
幽(今北京市西南)、涿(今河北涿县)、蓟(今河北蓟县)、檀(今北京市密云县)、顺(今北京市顺义县)、瀛(今河北河间县)、莫(今河北任邱县)、蔚(今河北蔚县)、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市)、应(今山西应县)、儒(今北京市延庆县)、新(今河北涿鹿县)、妫(今河北怀来县)、武(今河北宣化县)、寰(今山西朔县东北)。
十六州的范围约相当于以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间、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以北地区。
当时的幽州镇以妫、檀、新、武四州为“山后”,河东镇以云、应、寰、朔四州为“山后”,“山后”也称“山北”。这里的“山”即是燕山。所谓“燕云十六州”也称“山后代(县)北十六州”。
在上面谈及的十六州中并无“燕州”的称呼,甚至终五代整个时期,亦无“燕云十六州”之称。《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统称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朝的是“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那么所谓“燕云十六州”之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首先谈谈“燕云十六州”中的“燕”从何而来。
原来契丹主耶律德光于公元937年称辽太祖后,在公元938年把当时的幽州升为南京,又称作“燕京”。这样,在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了“燕”的称呼。燕京的治所和幽州的治所,甚至先秦时燕国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北京地区,看来三者之间就好似同一地方。可是这三者所统辖的地域范围并不一致。
所谓“燕云”的称呼最早要到北宋末年才出现。《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赵良嗣出使金国,“见其主阿骨打,议取燕云”,并作《燕云奉使录》一书。另外,《三朝北盟会编》亦有“燕云”的称呼。不过,这里讲的“燕云”只是宋朝人希望收复北边失地的代称或泛称,并无确定的疆界,亦不是实指石敬瑭所割让的十六州。直到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朝建立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后,“燕”和“云”连称才有了确定的地域。不过当时的“燕云”二路所管的州,包括了早在后唐就失陷给契丹的营、平二州和辽新置的景州,比石敬瑭割地范围要大。可见“燕云”二路亦不等于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
直到元朝时进行《宋史》的修撰,才在《地理志》总序中首次出现了“燕云十六州”的称呼。也就是把“燕云”和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合在一起。文中写道:“(宋)太平兴国……五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县八。至是天下既统一,疆域几乎恢复汉唐的旧地,其余未入版图的,只有‘燕云十六(州)’而已。”此后,史家相沿成习,才把石敬瑭割让的“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幽、蓟十六州误称为“燕云十六州”。
由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使北方地区自后晋乃至宋朝均无险可守,从地理环境上来说,给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进攻中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北周柴世宗时亦曾收复过瀛、莫二州。但其余各州长期未能收复。北宋王朝虽曾多次向北用兵,但都不是辽朝的敌手。女真族兴起建立金朝后,占了燕云十六州中不少州县。为了取回“燕京”,北宋王朝只好以岁输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又输“燕京代税钱”一百万缗,才从金人手中“买”来了一座被掠夺一空的燕京空城。直到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于燕云十六州中不少守将对宋朝的自动“降附”,才算是暂时把石敬瑭所割让的十六州收归宋王朝所有。不过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统一”,不久,金兵大举南犯,连宋朝的汴京(开封)都被围困,燕云十六州更不用说早就沦于金人之手了。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些?
- 下一篇:《徐霞客游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