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文化常识 >

古代大臣跪拜帝王从何时开始(2)

时间:2012-03-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晏子走开,站在门外,景公让人洒扫池地,撤换席子,衣帽整齐地召见晏子。晏子重新进门,辞让三次后,登上台阶,三次献酒行礼,然后喝酒。行两次礼,告别盛宴而出——(《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
  
  春秋时代君臣之间相见比较随便,那么战国时代又如何呢?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
  
  那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不但不要群臣给他们叩头,相反,他们倒常常给臣子叩头,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有《史记》为证。
  
  《史记·刺客传》载:“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太子乃国之储君,“跪”是下跪,“顿首”就是叩头。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自以为建不世之奇功,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号由王改为皇帝,自称为“朕”,制命为“诏”,车同轨,书同文而已,并没有定下“下跪叩头”的臣见君之大礼。
  
  《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群臣并没有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三拜九叩。
  
  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尚未发现臣下见君主要下跪叩头。那么,“下跪叩头”的大礼究竟始于何时呢?谁又是它的始作俑者?
  
  叔孙通一个该钉在耻辱柱上的名字
  
  读过一点古书的人想必不会忘了这样两句话: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两句咏史诗,虽然咏的是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推翻秦朝的刘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原是都不读书的。
  
  项羽我们暂且不必管他,刘邦可是个拿着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主儿,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依靠的几个谋士也不是什么正宗的儒生——韩信是个市井无赖,萧何是个刀笔小吏,张良是黄石公的门徒,陈平有“盗嫂”之嫌,就像是“一不留神”就把个天下给弄到手了。
  
  “幸福和满足只在过程之中”这句后世从西方进口的“舶来品”,刘邦当时可能并不知道,但他称帝后却很*到失望:他手下的那班大臣如樊哙、夏侯婴等人差不多都是他当初混迹于黑社会的狐朋狗友,这些贩夫屠狗者流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却仍是暴发户一个,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礼仪,什么叫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过去在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
  
  这种局面,让刘邦感到厌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当时的情景时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就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帮刘邦解除了烦恼。
  
  这个人名叫叔孙通。
  
  叔孙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本是秦朝的“候补”博士(“以文学征,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消息传到咸阳,当时的皇帝秦二世就此事询问诸博士儒生,那些“呆头书生”们都认为陈胜、吴广是造反,应立即发兵*,只有叔孙通摸准了秦二世的“驼鸟”脾气,答曰:“陈、吴等人不过是‘鼠窃狗盗’罢了,不足挂齿。”二世听了很是受用,一面命御史把那些“呆头书生”全部定罪,一面“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并把他由“候补”转正为博士。
  
  后来,叔孙通又先后投靠项羽之叔项梁、义帝楚怀王等。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又投靠时任汉王的刘邦。第一次与刘邦见面时,叔孙通穿了一件儒服,见刘邦不喜欢,他马上换了一身楚式短打扮。当时,由于叔孙通在“知识界”小有名气,所以有一百多名儒生跟着他,令这些儒生感到气愤的是,当刘邦询问哪些人可以重用时,叔孙通推荐的净是那些“江洋大盗”(大猾)。有人就此事质问,叔孙通答道:“汉王现在正冒着矢石争天下,你们这些书生哪个能斩将夺旗?推荐你们,那会让你们白送命的!”但他保证不久的将来,一定让这帮“书生”也能捞个一官半职的干干。
  
  现在,机会来了。
  
  于是,叔孙通就去见刘邦,他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他说他愿意帮刘邦定出一套规矩来。
  
  刘邦半信半疑地说:“好吧,不过可不能太复杂了!”
  
  叔孙通又解释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他说他要博采众家——夏、商、周及秦之长,订出一套礼仪来。
  
  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刘邦也不能不叫他试试。
  
  叔孙通马上派人征集了一批鲁国的儒生——这其中又出了个小插曲,有两个鲁国的“呆头书生”不肯来为叔孙通捧场,而且还说了很难听的话,他俩说叔孙通“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汸我!”——强采的瓜儿不甜,叔孙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只好带着愿意给他帮忙的人西入长安,与他原来的上百名追随者们会合在一起,引绳为绵,立表为蕞,在长安城外“操练”了一月有余。
相关文章推荐:
  • 一生必读中国帝王史
  • 帝王最荒淫无耻的性创意
  • 中国历代帝王的30个惊人之最
  • 古代明君中四大荒淫无耻的帝王
  • 毛泽东评历代帝王:老粗出人物
  • 北齐后主高纬:抱着美女上朝议事的荒唐帝王
  • 摩门教徒一夫多妻制 男子如帝王
  • 细数古代那些属“猴”的帝王将相
  • 古代中国帝王们的“洋情人”
  • 细数中国历史上当过乞丐的帝王
  • 顶一下
    (6)
    75%
    踩一下
    (2)
    25%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