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班固在《汉书》中,将其列入《张冯汲郑传》。
良好的社会风尚,前提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加上社会正义,就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犹如空气对于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张释之是一个诚实的大臣,以工作务实,执法公正,不畏权贵而闻名于世。
张释之在小小公车令的任上,就敢于弹劾“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的太子与梁王,这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好在汉文帝是很开 明的君主,他并没有因此而心怀不快,反而认为张释之的敢作敢为是好样的,对朝廷有利,感佩其刚直不阿的可贵精神,下令提升他为中大夫。
刚正不阿,即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和。做人保持浩然正气,就是要有不失节、不折腰的骨气。做人没有铮铮铁骨,就会在大事大非面前迷失方向。做官则更是这样,刚正不阿才能坚持原则,才能对人对事一视同仁,不去厚此薄彼。张释之敢于以法令来要求太子和皇子践行之,体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为政者的良好品质和思想情操,当为今人之楷模。
在中大夫任上,张释之曾随文帝去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
随从大臣好多人都说文帝说的对。这时张释之走上前说:“如果用很多的金银珠宝进行厚葬,就会使人产生欲念去盗墓。那么,即使用铁水把棺木包起来,也会有空隙让人盗。如果不用金银珠宝而薄葬,就不会引起他人盗墓的欲念,即使不用坚石做棺木,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汉文帝称赞他说的对,又提拔他担任了廷尉。廷尉是当时国家最高的司法机构的负责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张释之以薄葬说事,其实是在借题发挥,劝谏汉文帝不尚奢华,遏制猛如洪水猛兽的贪欲,修心养性,明理明德,戒除骄奢淫逸,俭以治国。聪明的汉文帝,个中之弦外之音,一听就懂。
张释之当上了廷尉之后,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刚直不阿,一切依法办事,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好评。
《汉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汉文帝在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时被从桥下窜出的一个人冲撞御马,汉文帝大怒,将该人交廷尉张释之治罪。张释之对那个人进行审讯了解到,此人是长安的一个乡下百姓,进城走到中渭桥时,正赶上皇帝车驾出行,因为有清道戒严的命令,所以在桥下等了好一会儿。他本以为皇上的车驾人马已经过完,就从桥下走了出来。没想到会惊吓了御马。张释之查明案情后,认为只是违反了清道令,于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其处以罚金后把人放了,并将处理根据和结果禀报给汉文帝。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大为恼怒地说道:“这个人使我的马受了惊,幸亏这匹马性子柔和,否则,我不死也得受重伤。而你这个廷尉怎么能只处以罚金呢!?”
张释之向文帝说道:“法律是天下百姓与君主共有的‘公器’,法律怎样规定,廷尉就应该怎样办案,而不能随意加重或减轻,否则就会失信于民。您既然将他交给了廷尉处理,那廷尉就得依法办事。您要知道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我做得稍有偏差,天下的执法者都会跟着学,那老百姓今后就会手足无措了!请陛下明察。”
汉文帝感到张释之所言有理,是从维护国家法律来考虑的忠言,于是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
由于张释之执法严明。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对皇上也不阿谀逢迎,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称颂。张释之“有法必依”、“信赏必罚”,历史上有记载赞之:“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