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故事 >

铮铮铁骨,一生忠诚:叶挺的故事(3)

发布时间:2011-06-26 20:56:46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郭沫若动情推荐
  
  《囚歌》的传世,与郭沫若的推动有关。
  
  1942年年底,叶挺夫人李秀文将这首《囚歌》随信送给了郭沫若。
  
  郭沫若读后十分感动,但当时叶挺处于囚禁中,他只好将诗珍藏起来。1946年3月4日,经过中共中央的多方努力营救,叶挺获释。郭沫若当晚就赶到中共代表团驻地看望叶挺。
  
  回到家中后,郭沫若在“电光中反复读着他这首诗”,百感交集,情不可遏,撰写了《叶挺将军的诗》一文,4月6日发表在刚创刊的《唯民周刊》创刊号上,对叶挺的诗进行了介绍,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郭沫若说:“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彻的光辉,要这样才是正真的诗。”“我敬仰希夷,事实上他就是我的一位精神上的老师。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的苦难之上。”“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后来,《囚歌》被写进了小说《红岩》。罗世文在给小萝卜头上课时,教会了他这首诗,课后小萝卜头高兴地朗诵给了母亲听。随着《红岩》的走红,这首诗的影响更为广泛。
  
  毛泽东批准再入党
  
  《囚歌》浸透着叶挺将军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北伐名将”的不屈之歌,是革命斗士的英雄之歌,是共产主义战士的正气之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反映了一代名将在国难当头不能驰骋战场是何等的无奈与心痛;“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表露了对国民党反动派阴险狡诈的面孔是何等的鄙视与愤恨;“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体现了坚定的革命者拒绝敌人的诱惑是何等的坚决与彻底;“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现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何等的无畏与坚强。
  
  《囚歌》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贯穿于叶挺将军一生。
  
  叶挺,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
  
  1924年12月,叶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转变,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生涯。
  
  1925年8月,叶挺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同年11月,叶挺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到达肇庆,组建起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即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叶挺担任团长,成为我党直接掌握的首支正规革命军事武装。在北伐战争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他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年,叶挺将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担任前敌总指挥和第11军的军长。同年又参加了震惊中外反动派的广州起义,任起义军的总司令。1937年9月,他毅然投身抗日战争,任新四军军长,克服重重困难,在江苏、安徽等省多次与日军作战。
  
  在回答特务关于“出狱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问题时,叶挺回答说:“我将来出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请求共产党恢复我的党籍。”
  
  在出狱的第二天,叶挺就向中共中央发出了申请重新入党的电报。很快,经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定稿,党中央复电,批准他入党。1946年4月8日,叶挺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囚歌》是叶挺对党无限忠诚的凝结,是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学习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大义凛然的崇高风范,学习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不懈奋斗的英雄气概。(余正琨)

相关文章推荐:
  • 叶挺简介
  • 叶挺子女现状介绍
  • 叶挺和夫人全家福
  • 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 也不吃嗟来之食
  • 叶挺之死,叶挺怎么死的?
  • 叶挺的故事
  • 叶挺请求重新入党的申请书
  • 叶挺的故事:摔银元脱险
  • 叶挺被押途中巧投信
  • 周恩来和叶挺儿子叶正大谈叶挺空难
  • 顶一下
    (47)
    82.5%
    踩一下
    (10)
    17.5%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