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的。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战役的后勤准备工作。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期间,先后有12个纵队在徐州东南作战,每天需要粮食300万斤,后来随着战事的演进,每天需要500万斤之多。前线和后方的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为子弟兵筹集粮食、碾米磨面、运送粮草。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军衣军鞋。整个战役期间,空旷的皖北平原上,一条条送粮长龙在风雪中行进,构成了一幅气吞山河、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
由于淮海战役战事变化迅速,保证交通顺畅就成了后勤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双堆集歼灭战前,宿西县组织民工一昼夜的时间就修好了濉溪至临涣的一段40公里的公路,保证了大部队及时赶到战场。萧县朔里乡几百名民工,扛着300多块门板,在寒风刺骨的冬夜跳进冰水里,泡了一夜的时间,修好了两座大桥,为华野部队追歼杜聿明集团赢得了时间。
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是支前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宿县民工董万仲,支前前一天母亲去世,他毅然带领中队参加支前,该支队在他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敌人的炮火,共去前线战壕1201次,抢救伤员856人,运送战士遗体355人。
人民群众还和地方武装一起破坏敌人运输和通讯,直接参加战斗,打击敌人。在战役第一阶段敌第一OO军向徐州撤退时,江淮军区地方武装以1个连配合侦察队消灭敌先头部队1个连,使其全军不敢西撤,后被我军主力部队赶上消灭。随着战役的胜利,许多国民党官兵溃散逃窜,人民群众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布下了抓捕逃兵的天罗地网。就连杜聿明,也是被宿县张老庄农民段庆香发现后抓获的。
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我军才有了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才造就了淮海战役的以少胜多的奇迹。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