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故事 >

淮海战役: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2)

发布时间:2016-01-30 22:19:12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华野中野陈兵淮海
  
  9月24的泉城济南,暑气渐消,秋意始兴。身为华野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的粟裕已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这天,总攻济南的炮声已经响起,济南城即将回到人民的怀抱,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已开始崩溃。此刻,粟裕的目光紧紧地盯住了地图上济南下方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仿佛千军万马在胸中奔腾,渐渐地,一个宏大的战役蓝图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当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和中原局,建议华野主力由鲁南前出苏北,举行淮海战役,打击徐州之敌集团,歼敌或迫敌退守,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条件。第二天,中央军委立即回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兼华野司令员、政治委员)也迅速复电,同意乘胜发起淮海战役,并准备率领中野各部采取分遣作战的方针,分别向豫西及陇海铁路线出击,配合华野作战。
  
  果然不出所料,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地区大量集结兵力,企图利用在徐州交汇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便于机动增援的条件,用重兵堵防的办法,摆起了一条“长蛇阵”,妄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实现巩固江淮、屏障“首都”南京的目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坐镇指挥,集结在徐州周围的敌军集团包括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4个兵团,4个绥靖区部队,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以及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和从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总兵力近80万之众,而且大多数是蒋军主力和精锐部队,兵种齐全,装备非常精良。而我军可以投入战役的华野、中野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的部队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总兵力仅约60万人。双方陈兵淮海,大战一触即发。面对敌人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如何实现夺取徐州、就地歼敌的目标,成为毛泽东、中央军委以及前线指挥员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敌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即国民党军第七兵团)。针对敌军重兵密集、便于机动的特点,要求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从东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0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中野在攻取郑州后全军迅速东进,与华野紧密配合,孤立徐州。11月上旬,中央军委根据战事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以华野主力攻击黄伯韬兵团,而后以主力转击津浦路;以中野主力迅速攻占徐州以南的战略要地宿县(今宿州),控制徐州至蚌埠之间的铁路线,两军协力,力争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尔后再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为统一指挥,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立后,中野指挥部驻地安徽省濉溪县林涣镇文昌宫同时成为总前委机关驻地。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总前委移驻临涣镇以东7.5公里的小李家村。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两大野战军开始在军事、政治和物质保障等方面进行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作战计划。为全力做好支前和后勤保障工作,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河北5省有关地区的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组成了数百万民工的支前大军,在粮食、弹药、被服、医疗、运输、建立兵站粮站以及俘虏的收容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充分的准备。
  
  我军在完成了战役的各项准备后,华野、中野报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1月6日晚正式发起了淮海战役。
  
相关文章推荐:
  •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 淮海战役简介
  •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