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天朝落日 >

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真相(2)

时间:2010-09-13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安史之乱(1)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设置于唐睿宗(662—716年)景云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唐朝的防御力量。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经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节度使,又称为“十镇”。节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事务的权力,后来逐渐集军事、民事、财权于一身,并兼管地方事务,权力甚大。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镇节度使,并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节度使地区。当时全国兵员总数为57万,而边兵竟有49万之多,中央兵力空虚,地方武力坐大,给节度使发动叛乱创造了条件。

  

  安禄山正是利用当时的形势,发动了叛乱。安禄山是居住在今天辽宁朝阳的胡人,据说他的祖先是从今伊朗迁移而来。安禄山通多门民族语言,年轻时在边境市场充当突厥与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后来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的赏识,被认作养子。安禄山贿赂使臣,献媚皇帝,博得玄宗的信任,因此不断加官晋爵。到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已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具备了称霸一方的实力。而在安禄山起兵之前,他却丝毫没有被玄宗怀疑,得益于安禄山将朝廷内部,玄宗身边的情况早已摸清楚,并进行了精彩的胡旋舞“效忠”表演。一次,玄宗见他那肥硕的肚子,便笑着问:“你这肚子里都装什么了,这么大?”安禄山答道:“除了一颗效忠您的赤子之心,没有别的东西了!”安禄山得知玄宗与太子存在矛盾,就故意在玄宗面前表现出对太子不敬。一次,玄宗命安禄山与太子见礼,他却不拜,还装傻说:“臣是胡人,朝廷里的官太多,臣弄不明白,这太子是什么官啊?”玄宗跟他说:“这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安禄山竟然答道:“臣头脑愚笨,只知道一心效忠陛下您,不知道还有什么储君?”为了进一步显示忠心,安禄山竟请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认自己作养子。这样一来,玄宗对他就丝毫没有了戒心。即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已露出了叛乱的马脚,但自信的玄宗还表示:“禄山对我推心置腹,肯定不会谋反!”安禄山在安抚玄宗的同时,却在马不停蹄地做叛乱准备。他大规模修筑城池,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8000名,组成自己的亲兵卫队,大量购买马匹,囤积粮草,购置武器。天宝十四年2月,他获准在自己的辖区里以32名蕃将代替汉将,至此,安禄山的准备工作就绪了。由于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他害怕朝廷先发制人,遂于同年11月9日,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这场叛乱,唐朝政府没有丝毫准备,所以安禄山进军速度很快。12月12日,就攻占了东都洛阳,并向长安进发。此时的唐朝中央,乱作一团,京城周围兵力很少,调动军队就花了许多时日,又急调大将火速回京护驾。唐军初战不利,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将都因战败被杀。皇帝的御驾亲征也没有成行。而这时的战争出现了片刻的喘息,那就是安禄山于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因此放慢了战争的节奏,给唐军在潼关一线集结兵力创造了条件。在接下去的半年里,双方一直在争夺潼关。因为潼关是进入长安的大门,潼关失守,长安必然不保。但六月九日,安禄山的军队还是攻占了潼关。于是,唐玄宗不得不携带文武百官、后宫、宦官等,于6月13日逃离了长安。之后的历史,对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使他陷入了自登基以来从未遇到的困境。6月14日,当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时,随行部队发生了哗变。军队将士认为此次叛乱全都是由杨国忠而起。当大家看到杨国忠与吐蕃使臣谈话的时候,就有人喊:“杨国忠与蕃人谋反啦!”众军士怒火中烧,将杨国忠斩首。而这时大家又在想,杨国忠能权倾朝野,原因何在?很自然,兵士们想到了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愤怒的士兵认为唐玄宗之所以废弛朝政、贪于享乐,杨国忠之所以小人得志、惑乱朝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杨贵妃。因此,将士们群情激奋、山呼海啸,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这让老皇帝始料不及,他很难在江山与美人中间作出取舍,但玄宗最后舍弃了美人,将杨贵妃缢死。这才平息了哗变,使大队人马最终得以到达成都。而就在此时,另一件事也让老皇帝非常吃惊,那就是7月,太子李亨于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711—762年),尊玄宗为太上皇。这是公开的夺权行为,可对于出逃在外、无计可施的玄宗来讲,他只能听之任之。至此,唐玄宗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于762年忧郁地病逝于长安宫中。

  

  在唐朝内部发生权力更迭的同时,安禄山集团内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759年)3月,部将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死,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3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阗、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在唐官军和地方百姓的双重打击下,宝应元年(762年),安史叛军已经穷途末路。当年正月,史朝义逃往范阳,守将不予接纳,遂自杀。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

  

  安史之乱,唐朝几乎动员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国力,自此以后,唐朝的国力再没有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水平。战争期间,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经济损失严重,土地大量荒芜。东都洛阳遭到毁灭性破坏,城中居民被屠杀殆尽,建筑多毁于战火。回纥等少数民族军队在助剿的同时,也大肆抢掠,增加了人民的苦难。肃宗在借兵之时就与回纥统治者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官员归唐朝,金银财宝、老百姓皆归回纥。”这使得回纥的抢掠更加有恃无恐。安史之乱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长期存在于唐朝后期,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攻击,使得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唐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相关文章推荐:
  • 赵氏孤儿:感天动地的历史真相
  •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真相
  • 毛泽东一生五次拟定接班人真相
  • 唐朝皇帝列表
  • 林彪道破朝鲜战争的惊人真相
  • 揭秘赵一曼受刑真相
  • 皇帝“乱伦”与唐朝的性开放
  • 毛泽东与彭德怀斗争的历史真相
  • 揭秘湘西山村赶尸真相
  • 唐朝追求性解放淫乱过度的公主
  • 顶一下
    (9)
    64.3%
    踩一下
    (5)
    35.7%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