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好书推荐 >

沉沉大地上的巨雷——《呐喊》(2)

时间:2010-10-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那青年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他要劝转他大哥,他大哥马上现出凶相。狂人最后省悟到,他自己也可能在无意之中,吃了妹妹的几片肉。也就是说,他自己也可能深受封建札教的毒害,伤害过别人,所以狂人最后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粗粗一看,似乎都是狂人的胡言乱语,仔细一想,却无一不是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清醒认识。封建思想的统治根深蒂固,任何人难逃其罗网,似乎只有狂人,才能超出常规,说出真理,这是何等可怕的统治,又是何等可怕的现实!要唤醒他们进行革命,只有通过长期的思想启蒙。

  老中国的儿女《药》表现了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更深入的思考。作品情节并不复杂。华老栓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买了浸透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结果他儿子不治而死。作品的题目“药”具有双重含义:显在意义是指医治病人的药,指为华小栓治病的人血馒头;潜在意义是指医治中国的药。

  作品中描写的华夏两家也是象征,即象征中国。华小栓吃用夏瑜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象征国人愚昧麻木、自相残杀。夏瑜是革命志士,华老栓是底层民众,夏瑜为大众而死,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不只是华老栓,那么多的茶客,包括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却都痛骂夏瑜,与刽子手康大叔一鼻孔出气。

  这正是鲁迅最感痛心的地方。人血馒头并未治好华小栓的病,那么,什么才能治好中国的“病”呢?鲁迅正是要启发人们思考这一问题。

  《风波》的主题与《药》相近。它描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一小镇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七斤是鲁镇的船夫,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剪了辫子。因此,张勋复辟的消息一传来,便引起了他的大恐慌。我们今天对此也许莫名其妙,因为现在的男子很少有留辫子的了,即使有,也与政治无关。

  但在民国初年,辫子却非同小可。那时,辫子的有无往往是政治信仰的表现。

  清朝要求男子剃掉前半边头发,留下后半边编辫子。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便把象征封建统治的头发剪掉,以示革命。当时革命党都剪了辫子,但一般老百姓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的影响,似乎本能地害怕剪发、反对剪发。因此,革命党便强行剪发,七斤就是被强行剪发的。作品围绕着七斤的辫子,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农村的愚昧、落后。赵七爷得意忘形,因为七斤几年前曾骂过他,他可以借此出气了。七斤嫂埋怨丈夫,生怕连累自己。八一嫂心地善良,主持公道,却被痛骂。但尽管这些人性格不同,却都非常愚昧、麻木。赵七爷是个封建遗老、帝制余孽,仿佛很有学问,而见闻鄙陋。他一本正经地胡诌什么张大帅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等。七斤知道的所谓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七斤嫂一听到皇帝坐龙庭,马上就想到什么皇恩大赦,根本不知道革命一说。张勋复辟很快失败,风波很快过去,他们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毫无改变。作品结尾写道:“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们早又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80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18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这说明,辫子虽没有再留起来,复辟虽不可能,但农村却毫无变化,因此应该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

  国民灵魂画像《阿Q 正传》是《呐喊》中最深刻的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它塑造了阿Q 这一个中国国民性格的典型,用鲁迅的话说,就是画出一个“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阿Q 是一个流浪雇农。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见识短浅,却很自负,所有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他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又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我们不知道阿Q 先前是否阔,即使阔过,也于现在无补。至于将来他儿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阿Q 现在连老婆也没有。阿Q 盲目地神往于过去和未来,而对现在,却避而不谈。这些正是当时中国人的一般心态,不思考目前的困境,却在过去和未来寻找安慰,自我麻醉。阿Q 曾进过几回城,也就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视城里人。

  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啊,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阿Q 就是这样,盲目地自高自大,见解狭隘而自以为是。当时,中国有不少“爱国者”沾沾自喜于什么“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什么“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之类。阿Q 正是这些人的缩影。

相关文章推荐:
  • 战地上的美女诱惑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真实含义
  • 呐喊读后感
  •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