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好书推荐 >

真经实论成就霸主业——《管子》

时间:2010-10-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之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齐学和鲁学,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弘扬王道、平治天下是鲁学的最高理想,那么力兴霸业、一匡天下则是齐学的现实追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对于政治模式的选择,有所谓王道、霸道的辩论,久讼不息,其思想渊源便是出于齐学与鲁学的分野。就典籍而言,久负盛名的《论语》和《孟子》是鲁学的代表,而内容宏富的《管子》则是齐学的结晶。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把儒家定为正宗之后,齐学日益抑居下风,长期受到冷落,弄到最后,连《管子》之书到底是不是真书都成了问题,人们只能在辨伪的书目中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现存的《管子》共有76篇,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轻重》、《管子解》八类。它虽托名管仲,实际并非完全是那位先与鲍叔牙有莫逆之交、后被齐桓公任命为齐国相国、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所著。据有关专家考证,书中一部分确为管仲的遗作,多数内容则是战国时代的一些尊崇管仲的学者,打着管仲旗号,追述管仲思想,阐发自己的主张,前后相传,累积而成的。还有一些内容属于秦汉时才掺进去的。《管子》总体上可以说是一部齐学学派的著作总集。

  正由于《管子》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因而它的内容体系也十分庞杂,不少地方甚至自相矛盾。如:有的主张严刑重赏,有的却过分强调礼义教化;有的强调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凡事有为;有的则强调清静超脱,消极被动,等。

  但这同时也使《管子》驳杂纷呈,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大凡哲学、经济、社会政治、法制、伦理、军事、教育、自然科学等无所不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轻重家的学说兼容并蓄,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在诸子百家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凡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思想史的人,《管子》是一部非读不可的参考书。

  “道”与“因”

  《管子》从《老子》那里吸收了许多观点,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管子》也把“道”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道”又叫作“精”,而“精”又是一种最精细的物质性的“气”。精气是和“形气”(一种较粗糙的气)相比较而言的。它认为,人的产生就是由精气和形气相结合而成,但两者相合时,比例必须适当,否则就生不成人。同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无一不是由精气构成。

  “道”、“精气”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管子》也认为它是无形无声的,但又与《老子》那种恍惚不可捉摸的“道”有根本的不同。《管子》说“道”存在于天地之间,大到无所不包,小到不可再分,既不能说离得很远,也很难说达到了它的极点。它无处不有,普遍存在于人们中间,只不过大家不知道罢了。因此,“道”虽然寂寞而听不到它的声音,但最终就在你心中;虽然暗沉沉看不见它的形象,但不断与我一起生长。可见“道”就其终极来讲还是可以摸索到的。

  《管子》认为,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道”或“精气”构成的,它居住到人的形体中,更确切地说居住到人的“心中”,就产生了人的精神、智慧。这里,《管子》一方面否定了《老子》把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把精神作为万物根源的观点,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把精神看作一种物质,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漏洞,滑向了精神不灭的神秘主义。

  在天的问题上,《管子》明确提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界,是由“精气”和“水”等物质构成的,天不变其常规,地不改其定则,日夜的更替,寒暑的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决定人事,更不会施福降祸。

  幸福不会自动送上门来,灾祸也不会随意跑到身上。人的生命来源于饮食,祸福决定于行为,国家的治乱安危取决于人事,生命、祸福、治乱这一切都与天命根本没有关系。只要人们掌握规则,循“道”而行,就能够主宰天地。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当时唯心主义天命论是针锋相对的。

  《管子》还在我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反对《老子》否定知识、绝对排斥与外物接触,只讲内心直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既要具备认识对象又要具备认识主体。它写道:人人都想有知识,但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呢?我们认识的是那个对象,而去认识的是这个主体,不把这个主体修养好,就不可能认识那个对象。《管子》所讲的认识主体,分为思维器官(心)和感觉器官耳、目、鼻、舌、身。认为心是统帅耳目的,在人体内处于君主的地位,耳目则是各有专职的百官。

  如果心能够把握总的规律,耳目就能按照一定规律行动。心如果被各种欲望充塞住,那么外物经过你面前,眼睛也看不见;声音到你耳边,耳朵也听不见。

  可见,《管子》所说的主体修养,主要是讲心的修养。

  怎样才能修养心呢?《管子》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因”的原则,就是没有主观成见,像镜子一样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做到“因”,必须“虚”。

  这个“虚”不是绝对空虚。它与《老子》讲的无知、无欲不同,是指实现“因”的重要条件。因为心是智慧居住的地方,只有把心打扫干净,没有了先入为主的好恶,智慧才能居住进来。同时心如果能保持“虚”,才不会自满,才不会与将要接受的事物发生抵触。做到“因”还必须“一”。

相关文章推荐:
  • 春秋五霸
  • 霸王别姬的故事
  • 世界“头号乳霸”的空前危机
  • 垓下之战:霸王自刎留悲叹
  • 赵匡胤兄弟霸占两位“美女战俘”:小周后
  • 西门庆一生到底霸占了多少女人?
  • 全球现役21艘航母:美国拥有绝对霸主
  • 广西一高中挂霸气高考标语
  • 蒋先云:黄埔军校史上的第一学霸
  • 传说中的巨无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