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故事 >

孙毅:长征途中的传奇将军(3)

发布时间:2016-09-30 20:51:51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三
  
  长征开始后,为了保密,党中央和军委机关统称为“红星纵队”。对于这样重大的战略转移,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决定将印刷钞票和宣传品的机器、修理枪械的兵工机器等统统带走,并决定由教导师承担这一任务。
  
  上千件东西,包括大大小小的铁箱、木箱,以及用稻草、各色布料绑捆的、需要三五人甚至十来个人才能抬着走的机器部件,全由教导师战士肩挑杠抬,行动十分缓慢,从瑞金高围到洛口25公里,走了16个小时。为了赶上大部队,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战士到了疲劳的极限。
  
  部队通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进入了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山,这里到处都是悬崖陡壁,只有一条崎岖小道,加之天不作美,不时下着小雨,要抬着这些笨重的物资行走在这泥泞的小路上,比上天还难,不少战士掉下悬崖牺牲了。很多基层干部战士来到孙毅身边,对“负重转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当天宿营后,孙毅把情况向张经武、何长工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认真讨论,张经武决定由孙毅起草电文,向军委总部请示,今后遇到危险路段时,把多人抬的机械部件丢下山涧,减免部队伤亡。第二天,总部复电,批准了这一要求,署名是刘伯承的亲笔签字。
  
  湘粤交界处的九峰山,怪石林立,深渊万丈,其中虎背山更是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势。战士们手拉手,互相搀扶着往陡坡上攀登。抬着大机器的战士更是寸步难行,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渊。张经武、何长工、孙毅商议后果断作出决定,将两人以上抬的机器部件全部处理掉。战士们兴奋地打开草包、麻袋,能砸的砸碎,砸不碎的,便顺着悬崖推了下去。
  
  将百余个大件处理后,近千名战士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剰余的400多担装有各种物资的箱子,仍由战士轮流挑着前进。
  
  教导师随红军大队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来到了敌人在湘江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12月1日,在长达15公里的战场上,红军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拼杀,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堵住了十几万敌人,成功渡过了湘江。教导师根据朱德指示,日夜行军,一渡过了湘江,随即向湘、黔边界的通道县进发。
  
  途中,部队要翻越2000米高的老山界,而且路段十分险要,行走困难。在险陡的雷公崖路段,眼看20多匹骡马摔下去不见踪影,不少战士因为疲劳过度,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摔下悬崖声息断绝。张经武、何长工、孙毅含着悲痛,默默送别自己的战友,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教导师负重长征走了两个多月,减员到了极其惊人的地步,6000余人剩下不足一半。关键时刻,中央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撤销教导师编制,其人员分别补充到第一、第三军团。并决定甩掉坛坛罐罐,轻装前进。
  
  会后不久,刘伯承来到教导师,向科长以上干部传达黎平会议精神,宣布张经武调军委分配工作,何长工调任军委第一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孙毅去军委干部团任职。
  
  1935年1月5日,教导师到达乌江江界渡口,除武器、弾药、粮食、医药外,把所有机械部件投入了乌江。随后,孙毅按军委指示,担任军委干部团作战科科长,继续率部长征。
  
相关文章推荐:
  •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 长征的故事:七根火柴
  • 红军长征故事:半碗青稞面
  • 长征中的小故事
  • 长征故事:金色的鱼钩
  • 长征故事:强渡大渡河
  • 红军长征故事:丰碑
  • 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
  • 长征故事:七根火柴
  • 长征故事 长征小故事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