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天一事件发生后,媒体纷纷发表对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今天,本报特转发《党史文汇》上关于 毛泽东教育自己子女的文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毛泽东从来都不允许他的儿女以他的名义、地位、权势去为自己谋私利,他一再强调作为毛泽东的子女,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不能说你是毛泽东的子女”
“工作了,对同志们说时,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毛泽东在毛岸英去参加工作时告诫儿子。当李敏还小时,毛泽东便对其爱女敲着警钟:“你还在上学,告诉人家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参加工作前,毛泽东叮嘱道:“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一次,李讷生病了,需要办住院手续。
毛泽东看着病恹恹的李讷,心里很是心疼。但在去医院之前,毛泽东还是再三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许李讷报真名,更不许提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到了医院以后,李讷在住院登记时所用名字是“沈娟”,对医生则声称是毛泽东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李讷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子女的身份,在医院接受着应有的治疗,并未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
李敏和李讷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毛泽东让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校方给了两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中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想着不能自作主张,便把表带回了中南海。“主席,学生注册登记表上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如何填法?”王鹤滨满眼期待,毛泽东连登记表都不曾看一眼,就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就这样,毛泽东将一对女儿“交给了”王鹤滨。结果,在家长一栏中便填写了“王鹤滨”,李敏、李讷这对姐妹多了个“王爸爸”。在李敏、李讷的上学期间,同学、老师从不知晓他俩是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她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成长。
“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李敏、李讷上学前就和警卫战士一道吃大食堂,上学期间便在学校食堂吃饭,极少同她们的父亲一道享受共产党主席的“小灶”。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她们无意中曾和父亲说起过学校的饭菜吃不饱,油水少,毛泽东则教育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
这天是星期六,李讷回到了家里,尹荆山请示毛泽东是否和李讷一道吃顿饭,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厨房便开始准备,炊事员还特意多下了一倍的米,这天的饭桌上有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碟。毛泽东拉着李讷的手一起走到饭桌旁。
李讷看着桌上的菜,闻着久违的香味,挣脱父亲的手,一边去抓筷子,一边说:“啊,真香哪!”“吃吧,快吃吧。”毛泽东用筷子示意。江青不住地给李讷夹菜,李讷快速地往嘴里拨饭,饭太烫,眼睛被烫得湿润了。“吃慢点,着什么急?”毛泽东看着“手忙脚乱”的李讷,笑容里带着一丝疼惜。“同学们在学校吃饭都快,习惯了。”“现在是在家里嘛。”毛泽东说话的声音很低,有些苦涩。李敏放慢了速度,但是不一会儿就又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几乎嚼也不嚼就把一口口饭菜吞下去。她朝嘴里拨着饭菜,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桌面,查看着桌上还剩多少饭菜。看着女儿的“着急”,毛泽东与江青都停止了吃饭,毛泽东望着女儿出神,江青则是看看女儿,又看看毛泽东,那种神情是一位母亲所特有的。“哎,你们怎么不吃了?”李讷问。“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毛泽东抓起报纸侧了身看,念念有词,仿佛看得专注。江青端起碗,将剩下的半碗饭拨到李讷碗里,起身匆匆离开。可能是太饿了,李讷忙着将饭拨到嘴里,看着父母都已“吃饱”,再看看桌上的菜,嘴角荡起一丝笑意,便边吃边说:“你们不吃,我就全打扫了。”“打扫完,三光政策,不要浪费。”毛泽东眼盯着报纸,手指在桌上点了点。没多久,饭桌上已经被“扫”光了,但李讷似乎还未饱,她瞟了一眼毛泽东,试着问旁边的尹荆山:“尹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别浪费。”尹荆山跑到厨房拿来两个白面和玉米面各掺半的馒头递给李讷,李讷掰一块馒头擦了盘子往嘴里塞,尹荆山则在旁边用热水给李讷涮菜碗……
看着李讷吃饭的“匆忙”,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主席,李讷太苦了,你看是不是可以……”工作人员还未讲完,毛泽东就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可是……”工作人员又说。毛泽东接着说:“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规定给我一点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毛泽东深深叹了两口气,言语中带着忧伤与沉重,“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恪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差一天也不行”
中央机关从陕北、晋西北转战到晋察冀边区的西柏坡以后,毛岸英与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在农村土改工作的接触中产生了感情,经邓颖超和康克清的帮忙,在得到毛泽东同意后,两位年轻人确定了恋爱关系。鉴于自己快27 岁了,想早点解决婚姻大事,毛岸英想找父亲说说自己结婚的事。毛岸英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对于毛岸英的话语时不时地应一句。
“那我们就办理结婚手续吧?”毛岸英试探性地问毛泽东,眼神中充满期待,期待着能得到父亲应允。
“思齐多大了?”毛泽东的眼睛仍停留在文件上。
“18 岁。”
“周岁虚岁?”毛泽东盯着毛岸英。
“虚岁。可是差不了几个月……”眼神与父亲的眼神相碰,他显得有些局促。
“差一天也不行。我这里忙,你去吧。”毛泽东转过头,继续看文件。
“差一天也不行?”毛岸英沮丧地走出了毛泽东的住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尽快结婚的念头。8 月的一天,毛岸英和刘思齐一起来到毛泽东的住处,他们想说服父亲能够同意他们俩尽快结婚,因为毛岸英的确不小了,而刘思齐没多久便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已经在为婚礼筹备了。看到两位年轻人情投意合、感情甚好,毛泽东很高兴也很满意。毛泽东问刘思齐多大了,现在结婚会不会影响她的学习等等,最后还是谈到他们俩什么时候结婚这个问题上。
“你还不到18 周岁,着什么急呀!过几个月满18 周岁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泽东的语气不是商量,而是要求。
刘思齐点点头,又向毛岸英递眼色。毛岸英勉强表态:“好,听爸爸的。”
两个人离开毛泽东住处,心情跌落到低谷,毛岸英心里非常憋屈。没多久,他独自一人回到了毛泽东的房间。“你怎么又回来了?”毛泽东皱着眉头。
“我从来都是听爸爸的,可我今年快27 岁了,我想结婚后专心学习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你还是要现在就结婚呀?”
“我们本来准备好了,这两天就结婚……”
对于毛岸英的反复,毛泽东有些恼了:“我说过的话为什么不听?不是告诉你暂时不要结吗?”
“我自己的事还是我自己作主吧。”毛岸英倔犟地说。
“你找谁结婚是你的自由,但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制度和纪律要作你的主!”
“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毛岸英反驳道。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显然火了,声音很大,几近于“吼”了,“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不到18 周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毛岸英对于父亲的“固执”很是生气,脸色发白,扭头就走,回到房间躺在床上哭起来,谁也劝不住,阎长林只好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勃然大怒,扔下笔大步走向毛岸英所在的房子。“毛岸英,你想干什么?!”毛泽东在门外吼了一嗓子,这应是对毛岸英的最后警告,房里的毛岸英被震慑住了,停止了哭泣,周围顿时变得很安静很安静。
几个星期后,毛泽东在村边散步时碰到从邻村下乡回来的毛岸英,毛岸英想避开父亲,被毛泽东叫住了。
“你不要躲我,结婚的事想通了吗?”
“想通了,是我不对。”毛岸英低着头。
“思齐呢?”
“她也想通了。我们已经商量好,过年以后再结婚。”
“这才像我的儿子嘛!”毛泽东满意地摆摆手,“你去吧。”
至1949 年建国大典前夕,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了。婚礼当晚,毛泽东在菊香书屋的西屋里准备了一桌饭,宴请的宾客也只有邓颖超、周恩来、蔡畅、李富春等人。毛泽东送了一件呢子大衣给儿子做结婚礼物,拳拳爱子心,全倾注在这件呢子大衣上。(文/蜀人三只眼)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毛泽东一生最痛恨的人是谁?
- 下一篇:毛泽东与服务员谈话被录音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