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施陶芬贝格:永存争议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时间:2017-03-04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由好莱坞着名影星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刺杀希特勒》在全球上映。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中,阿汤哥扮演的“刺客”原型,便是几十年间备受争议的德国军官――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
  施陶芬贝格:永存争议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电影中汤姆?克鲁斯(右)所扮演的施陶芬贝格(左)形象再现了当年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从“信徒”到“背叛”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贝格出生在德国南部小城叶廷根的一个贵族家庭。但随着德国一战的失败,施陶芬贝格家族的奢华生活也随之结束。于是,与当时大多数贵族子弟一样,施陶芬贝格选择了用从军来振兴家族和国家的道路。
  
  1933年,希特勒上台。年轻的施陶芬贝格被纳粹所宣扬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和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所迷惑。1936年,施陶芬贝格全家迁往柏林,在柏林军事学院深造3年后,施陶芬贝格被调至德军总参谋部。
  
  在德国进攻波兰揭开二战序幕之前,施陶芬贝格第一次接触到“反抗力量”―― 一个由一些不满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军官组成的秘密组织。在随后的两年内,希特勒的“闪电战”横扫欧洲,无人能出其右。这时,施陶芬贝格虽然对希特勒的狂妄自大非常不满,但他对刺杀希特勒是否能够改变德国的未来并不确定。
  
  1943年初,施陶芬贝格被派往北非突尼斯。在英军战机的一次低空轰炸中,施陶芬贝格失去了左眼和右手,左手也仅剩下三个手指。在德国疗养的过程中,倍受伤病所累的施陶芬贝格“倒希”信念愈发坚定。不过,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热血的施陶芬贝格还是希望先赢得战争,然后在凯旋之际再清除希特勒。
  
  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德军将领普遍意识到败局已定,但希特勒仍在孤注一掷地做着决一死战的准备。施陶芬贝格和“反抗力量”意识到――除掉希特勒是唯一可以与盟军进行谈判的条件!
  施陶芬贝格:永存争议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命运的捉弄
  
  1944年7月11日,第一次机会来了。施陶芬贝格携带一枚炸弹,与希特勒和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小时。但由于施陶芬贝格试将纳粹三魔头(希特勒、希姆莱、戈林)同时杀死,当时希姆莱不在场,所以刺杀计划终止。
  
  第二次机会是在7月15日,希姆莱和戈林都不在场。施陶芬贝格离开房间打电话通知伙伴:虽然只有希特勒一人,他也决定启动炸弹。可是当他返回会议室时,希特勒已经离开。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被要求到希特勒藏身的地堡“狼穴”报告关于编组新的“人民步兵师”的进展情况。这一次,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炸死希特勒。
  
  12时,施陶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14时30分到达,原定13时召开的会议提前到12时30分。时间已所剩无几了。左眼失明,只有3个手指的施陶芬贝格匆忙躲进厕所,开始组装炸弹。盛夏的高温加上过分紧张,使施陶芬贝格的动作变得迟缓。在凯特尔不断的催促下,他只好把原定的两枚炸弹减为一枚,定时装置设为12分钟。
  
  施陶芬贝格换下湿透的衬衫,匆忙赶到会场。他原以为会议会在地下室里举行――地下室的墙是钢筋混凝土,墙上无窗,炸弹的威力会非常集中。可是他却被领进了一座木屋。炸弹在这里的威力将大打折扣。
  
  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座在桌子一边的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施陶芬贝格把皮包放在桌子下面,离希特勒约两米远。然后找借口溜了出去。
  
  他身旁的一位军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图,发现施陶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外侧。这位军官不经意的举动,却改写了人类之后的历史……
  
  12时42分,随着一声轰天巨响,炸弹爆炸!24名与会者中4人当场死亡,但爆炸的一刻,希特勒正趴到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炸弹的威力。希特勒侥幸逃过一劫,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炸弹爆炸后,施陶芬贝格宣布夺取政权!然而,几个小时后,施陶芬贝格“反抗力量”得到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消息――希特勒没死!
  
  36岁的施陶芬贝格最终被拘捕并处以死刑。他的尸体还被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挖出焚烧,并把骨灰撒入污水中。
  
  是“英雄”还是“叛徒”
  
  施陶芬贝格的儿子回忆起当年父亲被处决的情形:“我感觉就像晴天霹雳。我不停地问,为什么要暗杀元首?母亲说,为了德国,父亲必须这样做。我当时并不理解母亲这番话的含义……”
  
  当时,不能理解施陶芬贝格的人,何止他的儿子?许多经过纳粹“洗脑”的德国民众相信德国会赢得战争,于是把他当成“叛徒”。时过境迁,在逐渐洗刷掉战争痕迹后的德国,有无数街道、学校、广场甚至火车站均以“施陶芬贝格”命名,但对他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在1994年曾这样说:“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视为英雄,而应把他们作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2004年7月20日,德国却为这次未遂的暗杀行动举行了60周年纪念活动。施罗德称赞“施陶芬贝格等德军军官为所有德国人做出了榜样”。
  
  施陶芬贝格曾经说过,他们将保留边界原状,其中包括根据1937年希特勒和前苏联条约德国从波兰攫取的大片土地……施陶芬贝格与“反抗力量”刺杀希特勒的初衷是夺取政权,增加与盟军谈判的筹码,进而全力对抗前苏联。可见,即便刺杀计划成功,二战也不会早日结束,历史舞台上无非又换了一套演员阵容而已。
  
  也许,施陶芬贝格只是一件“被动”的衣服,在60多年后让一些人用来遮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最值得讽刺的是,刺杀希特勒的主谋,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却由于“坦白从宽”活到了战后,还靠鼓吹“隆美尔领导他刺杀希特勒”荣升西德陆军总长,北约中欧地面部队司令。
  
  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刺客”施陶芬贝格的勇气与决心都值得人敬佩――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在邪恶的轴心中迸发出反抗的火花,是多么的不易与艰辛!(《三月风》2009年第4期 钟非凡文)
相关文章推荐:
  • 揭秘: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
  • 流传的希特勒艳照(图)
  • 希特勒绝密乱照曝光
  • 希特勒小时候的故事
  • 希特勒珍贵个人照片
  • 惊:希特勒获39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
  • 希特勒:从“流浪汉”到“第三帝国”总理
  • 希特勒自杀现场珍贵照
  • 揭秘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
  • 希特勒背后的故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