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以打探官员们的真实年龄为禁忌。当然,年龄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从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官场上还并不存在年龄这个问题。着名例子便是甘罗十二岁因为出使赵国有功,便官拜上卿。可见,当时的官员年龄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官相护,相互包庇之风盛行,使得官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全都是官员子弟。这种情形的产生,令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行动,到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所说的“察举”制度,其实就相当于举贤任能的一种推举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会让一些官员相互勾结,互相推荐亲信,结党营私,对皇权很不利。于是,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汉顺帝的采纳。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对当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只要更改年纪,不是照样可以为官吗?官员制造假年龄,这便是原始之头。后来到唐朝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六月发布了一个新规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官员的年龄再次被列入规章制度之中,所谓“出身”,是指做官的资格。要想做官,必须经过一层一层的考核,这期间的过程可不短暂。通常过个三五七八年都很正常,例如韩愈二十五岁及第,到正式被授予官职时已经到了三十五岁。
为了求得及早当官,许多人便想起了办法。在唐代科举中,有为早期教育设置的童子科,而且考试题目也相对简单,只是考一些基本入门的知识点,毕竟孩童的条件还是十分宽松的,这作为入仕的捷径,许多大龄男子便冒充孩童,虚报年龄,只求能够通过此捷径,走入仕途,不用再去白费那好几年的时光。
唐朝时期举童子的年龄多限制在十岁以下,一旦通过考试,那上岗工作的时间就大大提前了,为了能够走上仕途,许多人便贿赂官员,修改自己的年龄,这样便能提前入仕途。当然,这只是官员隐瞒年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考中科举,免不了会有富贵人家、达官贵人前来说亲选婿,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攀龙附凤,这些人也会将自己说得越年轻越好。
还有人选择隐瞒年龄,则是和朝廷规定有关。在宋太祖时期,有规定考够一定次数,年满六十却依然没能够中第的人,可以从宽赐予官职,当时称之为“特奏名”或“恩科”。很多才学平庸、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希望早日做官,便谎报年龄,将自己的年纪说大,这样就可以及早为官,于是官员的年纪归根到底,是与朝廷政策挂钩的。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便是一例,他一出场便坦言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如今考过二十余次……”怎么算,也应该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他却对外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这样虚报年龄,正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川岛芳子被处死了吗?川岛芳子怎么死的?
- 下一篇:古代名士出世入世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