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国故事 >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故事(长篇)(7)

时间:2014-11-03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7、国父英年早逝,夫人继承遗志
  
  1924年秋,南方的革命高潮在北方引起了一次强烈的回响。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被称为"基督将军"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赶走了贿选出来的"总统"曹锟,还捎带着把已经退位的清帝溥仪逐出了紫禁城,并发出和平解决国是通电。体格魁梧的冯玉祥是行伍出身,他对原来的上司直系军阀吴佩孚发动了一次突然的反抗,然后进军首都,将所部易名为"国民军",并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皖系军阀段棋瑞,组成一个政府。他取得张、段同意,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统一大计。孙中山虽对此不抱幻想,但为宣传革命思想,实现真正的共和,还是同意北上。他觉得举行这样一次谈判不会有什么损失,而且随着全国民族和民主情绪的高涨,可以借此使全国振奋起来。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作短暂停留,受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和欢送。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登上"永丰"舰抵香港,转乘"春洋丸"号邮轮于11月17日抵达上海。他们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因津浦路受战事破坏暂不通车,上海至天津的客轮头等舱客票已售完,他们便取道日本乘日轮赴天津。他们从上海乘船于11月23日抵长崎。在日期间,孙中山和宋庆龄会见了当地国民党人、日本友人以及华侨代表并发表演说,受到了各界盛意招待和欢迎。宋庆龄于11月28日在神户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用英语发表了演说,主题是妇女解放。孙中山同她一起前往,并题字留念。这是宋庆龄第一次单独发表公开演讲,也是中国妇女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表达对现代妇女运动的观点,反应异常热烈,日本各大报对此均作了报导。11月30日,孙中山和宋庆龄乘日本"北岭丸"客轮赴天津,几千人到码头送行。但在到达中国之前,孙中山的肝病再次严重发作,他的脸色很难看,宋庆龄也显出忧心忡忡的样子。12月4日到达天津,孙中山和宋庆龄受到鹄立于码头、河岸的工商学及市民等百余团体2万余人的热烈欢迎,欢迎总指挥领众高呼欢迎口号约5分钟,场面极为隆重。入夜,市民自动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孙中山、宋庆龄在津期间下榻于张园。次日,前总统黎元洪设午宴为孙中山、宋庆龄洗尘,张作霖等作陪。12月3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自天津抵北京,受到盛大欢迎。他们乘火车到达北京,前门车站上聚集的欢迎人群数以万计,人人手执小旗一面,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另外有两面大幅标语,一面写着"欢迎民国元勋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一面写着"北京各团体联合欢迎孙中山先生"。但孙中山病体不支,不能公开讲话,只发表了书面谈话,表示"此来不是为争地位,不是为争权利,是特来与诸君救国的。"冯玉祥当时不在北京,让夫人李德全持亲笔信去看望孙中山。孙将《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和《建国方略》数千册赠送给冯玉祥,由李德全带回,冯玉祥将这些书作为国民军官兵的教材。孙中山在重病中仍然领导国民党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筹划召开国民会议。孙中山的病到京以后,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日甚一日,但对北伐军进展情况,犹特别关心,不时向左右垂询一切。当得悉北伐军已经顺利地进入了江西将要达到吉安时,孙中山显得非常高兴,特指示机宜,派专员去江西巡视。
  
  1925年1月,孙中山的病情诊断结果已从肝脓肿变为肝癌,孙中山从北京饭店被移送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协和医院诊治。经专家、教授几天的详细研究,认为需做剖腹检查手术,即由院长向孙夫人宋庆龄作解释。当时孙中山在京的家属和亲友不能作决定,但孙中山本人是医生,对医学科学有研究,即表示同意。1月26日动了手术,主任医生在肝上取出小块组织做活体检查后,即将腹部伤口缝合。整个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孙中山一直表现非常合作,并有高度耐痛的精神。经过手术查明孙中山的病是肝癌,因已蔓延到全腹腔,引起饮食及大小便的困难,全身黄疽,皮肤发痒且有极度的疼痛,确知肝癌已到晚期。孙中山顽强地同病魔搏斗,床边案上放了各种书报,随时阅读,时刻不忘国家大事,经常召请有关人士,指导革命方向。各方慰问函电及来探视者络绎不绝。宋庆龄日夜守护在他床边。2月9日,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赶来襄助,使孙中山和宋庆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很大安慰。一星期后,采用西方最先进的镭锭放射治疗,仍然显示没有效果。孙中山住进了位于铁狮子胡同的一处私宅,作为临时行辕。在这里,根据孙中山自己的要求并得宋庆龄同意,改用中药治疗。有一段时间,孙中山的病情似乎稍有起色,能在花园里走一走,两旁由宋庆龄和侍卫副官马湘等细心照护。身体稍好时,他就同部属一起工作并接见少数来访者。3月初,他虽然已不能起床,仍能同他的随从们说笑。宋庆龄一直守在孙中山的床边,不时用英语问他:"亲爱的,你要我做什么吗?"有一次,他要求把他放到地板上。她不同意,说,"地上太凉。"他对她微笑着说,"我不怕冷,放在冰上才好呢。"他指的是太平间,所以她一听就哭了。他安慰她说:"亲爱的,别难过。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她答道,"我要的、我爱的只是你。"孙中山在病中仍然坚持每天读报的习惯,在病势沉重的时候,他自己不能阅读了,就由夫人宋庆龄念给他听。他通过何香凝致电广州,指示已经进军江西的北伐军切不可扰民,还对何说,"照顾我的妻子。" 3月11日,孙中山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随后又对周围的人说:"我死了,四面都是敌人,你们是很危险的,希望你们不要为敌人软化。"孙中山遗嘱的草稿以拟好交给孙夫人宋庆龄,准备乘孙先生神智清醒时签字。宋庆龄怕刺激孙先生,一直不肯拿给他签字,直到病势危笃时,才由泪流满面的宋庆龄托着孙中山的手,在三个遗言文件上签了字。
  
  他的家事遗嘱全文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他的政治遗嘱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3月11日下午已只能听到他说一些单词。晚9时许,孙中山召孙科等到病榻前,嘱咐要善事夫人宋庆龄。3月12日晨,孙中山在床上辗转频繁,现出情状不安的样子,喉中哼哼作声,在隐约中听到孙中山口中不时发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呼声,言语已不大明晰,延至9时30分,这一伟大的革命者便停止呼吸,溘然长逝,终年59岁。
  
  各位看官,孙中山去世时,宋庆龄32岁。在感情上,她是被摧垮了。在近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共担革命的风浪和无休止的工作,也共享家庭的温馨和幸福。现在,她失去了她的丈夫、她的领袖、她的导师以及--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她父亲般慈爱的人。她显得那样稚嫩脆弱,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由于过度的哀伤而憔悴,使人见了心碎。
  
  孙中山的遗体经过防腐手术后,遵照中华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戴礼帽,足穿皮靴。上午10时,遂举行入殓,将遗体导人棺内,然后请夫人宋庆龄、公子孙科,及女婿戴思赛、妻舅宋子文等人视,皆抚尸痛哭,医师及侍从武官亦挥泪不止。棺作椭圆形,前端微方,上方用玻璃为盖,利于众人在吊唁时仍得瞻仰。11时,入殓毕,家属及侍从齐向灵柩行礼乃退。治丧委员会决定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停灵公祭,并于3月19日举行移灵。这天上午9时30分,先举行了一个祈祷仪式,参加者只有孙中山家属及部分特邀人士。11时15分开始移灵,孙中山的灵柩,系由特别组成的亲近人员轮流倒替界之而行。送殡行列,以京师警察厅保安队、执政府军乐队前导,并由航空署特派飞机三架,绕空飞行。从协和医院移往社稷坛时,东单三条及帅府园的交通完全断绝,王府井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从王府井、东长安街,经天安门,直到中央公园社稷坛灵堂,两旁站立各界送灵的群众,不下12万人。警卫总司令部除派出警卫部队担任警卫外,并在前门以西城墙马道上鸣放礼炮,以志哀悼。在灵柩经过的地方,许多人都争着向前目睹孙中山的灵柩,大家的心情是极度沉痛悲哀的,不少人都流着眼泪,哀悼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灵柩到达中央公园,园内头门扎素色彩绸牌坊一座,上缀"天下为公"四字,门内甬道两旁扎有十余丈长之席坦,悬挂挽联数千副。大殿门及窗檐,满用松柏叶装蔽,并用黄白二色纸花,点缀其间,殿之正门悬"国民救国"匾额,别具一种庄严气象。灵柩停在社稷坛大殿正中,上悬孙中山遗像及"有志竟成"横匾,两旁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棺上盖以青天白日旗。安放稳妥后,全体向孙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至经过一番筹备,治丧处便决定了公祭日期,3月23日国民党党员公祭,24日、25日各界公祭。每天有许多来宾和机关代表等前来致祭,花圈、挽联,何止万千!在整个中央公园里,呈现着一片庄严肃穆的气象。北京计有75万人先后在孙中山灵堂前致祭。
  
  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奉西山碧云寺,参加送灵的达30余万人,从西直门一直送到西山碧云寺的还不下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各大中学校学生、民众和国民军官兵。他们途散发宣传孙中山关于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传单,并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国民革命万岁"等口号。孙中山灵柩是放置在一辆炮车上,因碧云寺是在西山上面,为了平稳地把灵柩运上去,先顺着山道地形,用木板搭成长坡,再用几十丈长的麻绳,拴在灵车前端,由执绋人们挽曳而上,很稳当地把灵柩运了上去,安放在碧云寺内。然后大家向孙中山遗体举行告别仪式,送殡的人们,这才怀着依依难舍的心情陆续下山返回城里。北京和全国各地群众悼念孙中山的活动,形成了一次广泛强大的政治宣传运动,激起了全国拥护革命的巨潮。世界革命的人民,对于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之死,无不寄予沉痛的悼念。
  
  宋庆龄在失去亲人后几星期之内,这位哀痛欲绝的年轻寡妇,在面对新的考验时,将站起来充当扞卫孙中山革命遗教的生气勃勃又富于号召力的战士。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她将继续担当这一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性和勇气。孙中山的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成了经常激励她的力量。在处于逆境、冲突和危机之中,她将把孙中山的旗帜和理想推向前进。她将不把他的遗教看成是静止的、永远供奉起来的圣人之言,而是作为继续努力寻求革命胜利之路的挑战,这一革命的社会基础要不断扩大,并要同国内外最先进的、始终如一的革命力量进行合作。
  
  在孙中山去世仅10周后,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震撼了上海和全国各地。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的巡捕在一个英国督察的命令下,向抗议日本纱厂罢工工人领袖被害的示威学生开枪,死12人,伤数十人,还有多人被捕。如果说对孙中山的悼念显示了爱国人民实现他的遗愿的意志是何等普遍,那末全国对"五卅惨案"的爆炸性反应就是他的遗训"必须唤起民众"的体现,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当抗议行动遍及全国约600个城镇和一些农村时,宋庆龄发表了一篇激昂慷慨的谈话。这篇谈话标志着她已从哀伤中振奋起来,开始了她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阶段。这是她处于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境况之后所发表的第一个政治宣言,它定下了她在孙中山逝世之后言行的基调,对一切重大事件都毫不妥协地、革命性地按照孙中山的思想去处理。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着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幸在北京逝世。灵堂正中摆放着孙中山的独子孙科的夫人从台湾敬献的花圈,上书:"沉痛哀悼亲爱的妈妈--儿媳陈淑英敬挽"。6月4日骨灰安葬上海万国公墓"宋氏陵园"其父母陵墓的东侧。宋庆龄为什么没有要求和孙中山合葬南京"中山陵"?原来宋嘉树见六个儿女肩负使命,散居国内外,便在上海万国公墓提前购置了八穴墓地,作为全家最后的归宿地,全家"约定"死后葬在一起。宋庆龄认为,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应该独自葬在"中山陵",永远接受人民的瞻仰和怀念。于是,她不忘"约定",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希望身后永远陪伴着父母亲。正如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一文中的评价:"她的声望来自她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斗经历。"宋庆龄的革命一生,无愧为中华"一代国母",其光辉一生,无愧为中华"国之瑰宝"。
相关文章推荐:
  • 鲁迅的故事 鲁迅小故事七则
  • 耶稣的故事
  •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 四大民间故事
  •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 “年”的传说故事
  • 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
  • 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 顶一下
    (4)
    57.1%
    踩一下
    (3)
    42.9%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