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高原现象”?
高考复习过程中,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在开始复习时对课程的学习感到进步很快,能够顺利地把握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效率也很高;但是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就觉得越学越糊涂,原先记住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等再也想不起来了,感觉学习的效率大大减弱,觉得学习好像没什么进展、甚至可能感觉到?“退步”。心理学上将这种随着复习时间的延长和复习难度的增加而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2.“高原现象”对考试的影响
“高原现象”不仅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在任何与学习有关的领域都会出现。学习过程中?“高原现象”的出现,使考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丧失高考自信心,严重影响了考生的复习效率。
3.“高原现象”的原因
(1)学习的深入需要考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代之以新的学习方法。在还没有找到新方法之前,学习成绩、复习效率就会停止不前,甚至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
(2)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父母以及老师等方面对考生压力过大、学习动机过强、发生疾病等因素,造成情绪厌倦、学习兴趣降低而出现?“高原现象”。
4.解决?“高原现象”的秘方
(1)改变学习方法。当我们学打字时,开始是以一个字
一个字的方式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打字速度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当改为练习一个词一个词的打字方式时,会发现打字速度比原先逐字打时还要慢,也就是说打字效率?“下降”了。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打字速度又有了迅速的提高,而且还超过了原先逐字打字的速度。这就是?“高原现象”的实质。
在高考复习上,考生在开始阶段采用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复习难度的加深,产生了所谓的?“高原现象”。如果不改变学习方式,那么这个阶段将持续下去。但是只要考生改变原来的复习方法,使学习方法适合复习的进程,那么这个低效率阶段将很快地过去,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地提高。
(2)提高心理素质。随着复习进程的逐渐深入,考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急躁、急于求成和忧虑的心情时时出现,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容易使考生失去信心,导致复习效率下降。所以,考生在平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消除急躁情绪,增强自信心。
(3)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考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积极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建立在为了成就一番伟业、造福社会的立意上,这样就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思维才会变得活跃起来。
(4)合理的休息。高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使大脑疲劳,从而导致考生思维缓慢,复习效率降低。因此,考生要注意劳逸结合,消除疲劳;平时还要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考前练习应该注意哪两个方面适应各类考试的形式,增强学习的理解能力,对入学考试会有帮助。
1.多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会有助于入学考试
在真正的入学考试前,多参加一些各种类型大小不同的考试,特别是参加模拟考试训练,将它们作考试的练习,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绝对不是表示本人缺乏考上的信心,而是一种适应考场的方法。此法对于完全没有经验或容易紧张的应届考生非常有效。在入学考试时,考生由于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题目而产生不安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环境的未分化状态”。你想适应这种状态,必须要有经验,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去体会类似的状态。
2.通过考前的短暂记忆,能增进理解推理能力
接近考期的读书计划,必须以短期内能有所收获的记忆为中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忽视了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呢?
其实,通过这种短期内记忆方面的训练,也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借助于容易得到效果的作业,可以获得自信的心理感觉。例如:棒球的击球练习,其目的就在获取打击感觉,同时,也增加长打的威势,并在守备方面产生自信的效果。再如练钢琴时,在高难度的指法练习中,偶尔也有自己较喜欢且容易弹的乐曲。这就是通过自己亲身感受到的进步来增加自信。有了这种心理感觉,就能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
另外,虽然是背诵,短暂的记忆,但实际上是有其内在联系可寻,联系上下内容分析推理,直至真正的理解,才能记住。
所以,通过考前短暂记忆的训练,的确可以增进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寒假必须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
- 下一篇:高考状元励志文章:《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