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韩非能被称为子,自然是响当当的人物,君不见太史公《报任安书》记载了: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战国韩王之子(韩公子),师从最后的儒者——荀子。据记载,韩非子口讷,所以就比较会写,两千年后来的周作人也是如此。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10万余字,在那个竹简帛书的年代,单就这一项就很了不起。
他的主要活动时间,可能处于最为激烈的战国末期——灭国战争前夜。这个时期的诸侯战争,早已不再是以称霸为目标,而是要夺你土地、掠你百姓、灭你国家,疆域并入己国。所以你看,韩非子在被迫害后两年,也就是秦王政16年(公元前231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扫灭六国,建立大秦帝国。
在韩非子之前,战国中期以来,法家讲究三个字——法、术、势。如秦国的商君卫鞅重法,法者,律法规章、严刑峻法;韩国的申不害(申不害原是郑国人,韩国灭郑国后入韩国,韩昭侯拜为丞相)重术,术为权术,神机妙算也;赵国的慎到重势,势,为威权。只有不太会说话的韩非子,综合了这三点,他坚定地提出,人与人之间纯属利益分配关系。
不信请看:古人生了儿子就高兴,生了女儿就要抛弃,为何?因为儿子可以养老,女儿是要嫁人的。卫国有一对夫妻喜欢做白日梦,妻子向神祷告,我要白得一百捆布;丈夫就问妻子,为何这么少?妻子说,超过这个数,你就要拿多余的布换钱去买小妾啦。而作为君主,自然希望大臣都能够能力和俸禄相匹配;可是作为大臣,当然想少一些能力和付出,多得一些俸禄和赏赐。
以上综合来看,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人性都是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出发的。韩非子决不仅停留在此,他进一步残忍地提出,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是一个字——利。同样的观点,在西方还要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也提出了,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所以,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
在利益的基础上,韩非进一步指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相对于国家和权势,人的独立性是有罪的。那么如何使得整个社会朝着共赢方向发展呢?
儒家给出的是仁义道德,这是一种总效益高而成本较低的道路。韩非子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道德自觉这种东西虽然成本低,但还不是最低,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还有更小可能是最小成本之路——严刑峻法之路。通过律法规定,个体只有且必须生活在帝国体制内,离开帝国个人毫无意义;个体只是帝国或者说权威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帝国整齐划一,保持持久稳定。这一切都极度否定了个人利益的价值。
②
我斗胆猜想,韩非子老人家想必没有谈过恋爱,他不知道,人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和变量,不信,请看看你身边,一件极小的事情,一个小情绪,一条朋友圈、甚至于聊天一个表情,都有可能改变这一天的心情,怎么可能是像标准化工具呢!反过来看,人生的不确定性不也正是人生的乐趣吗?
韩非子有一句着名的言论,读过武侠小说的想必都不陌生,即《五蠹》中,“儒以文乱国,侠以武犯禁”。
应当说,韩非子是儒学的巨敌。他犀利地指出仁义、道德是没有用的,个人的德行也是靠不住的,尧舜这样的圣人不用法也能善治,桀纣这样的暴君什么法也是约束不了的。
到此为止,发现了没有。韩非子做的是事实判断,即有用还是无用的尺度。孟子极力倡导仁义道德,是说这样的政治伦理是对国家和百姓好的,这是价值判断,即好与不好的尺度。说到底,就是老鲍所说的科学与信仰的区别。
值得关注的是,孟子和荀子都十分关心学习。孟子认为人性善,因为学习可以保持这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而需要学习来改变这恶,化性起伪,着名的《劝学篇》,开篇就提出:学不可以已。韩非子的学习,集儒、法、道诸子百家,从客观而言,是因为他出生的时代,正所谓,时也命也。
③
尽管学习很重要,韩非子终究还是终结了私学。韩非子甚至认为,私学者,二心之学也;师徒关系、私学成群,都是他所反对的,他甚至忘了自己为何出发!自己的恩师——荀子,就是私学大师!看看他的话,多么狠: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翻译成白话文即凡是犯上作乱者,反对现存社会的,常常是读书人中那些怀有异心搞私学的人),还有更狠的,请看: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www.lishi54.com
始皇帝34年(前213年),禁书,始皇帝35年(公元前212年),坑儒。
历史总是这样客观、冷静、残酷: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犯上作乱者又有几人读书!落地举子黄巢、洪秀全……然而这一切,都完了,禁私学,秦帝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诸子百家皆不复存!一个自由洒脱的时代终结了!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他的主张更多来自于老子,是以被称为两个老子传人之一,另一个人是庄周。对人性的彻底失望,找不到出口,老子西出函谷关,庄子持竿不顾,韩非不一样,他非要找出一条血路,杀将出去。他寄希望于君主,为强者说话,他忘了,自己也是臣子;他反对私学,他忘了,他也是私学弟子。
历史非常吊轨的是,几乎所有法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在秦效力者,几乎没有好下场,商君车裂、韩非被诛。韩非入秦伏诛,再无诸子百家。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名士们的怪癖,竹林七贤个个都有怪癖
- 下一篇:戚继光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