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智谋刻画得淋漓尽致,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骂死王朗,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凸显了诸葛武侯大智慧的形象。特别是在上方谷一战中,几乎要烧死司马懿,临死还要吓跑司马懿,似乎看上去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加技高一筹。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呢?
治国能臣 战略不足
不得不说,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有一套。
政治方面,他能够制定律法、安抚百姓、约束官员,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蜀国上下对他既爱戴又害怕,还能让百姓毫无怨言;经济方面,诸葛亮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最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那么,诸葛亮在战略上的不足在哪里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恢复汉室的具体方针,具体分两步:第一步,占领荆州和益州;第二步,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正是这个战略会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三国时期,蜀汉最弱,荆州、益州相距太远,分兵进取中原犯了兵家大忌。
而毛主席在与敌交战的打法通常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毛主席在谈论蜀汉灭亡的原因时曾说:“蜀汉灭亡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失守街亭 责任最大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认为马谡颇知兵法,便派马谡驻守街亭。谁知马谡将营寨扎于山上,导致水源断绝,毫无意料地丢了街亭。最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般人认为,失守街亭的责任肯定是马谡。
毛主席却认为责任在诸葛亮。他说,诸葛亮应该率领大军挺进,与马谡互相配合,而不是分散兵力,由强变弱,导致马谡兵败。诸葛亮的失败之处还在于在街亭一战中,他不能够知人善任。马谡本来就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臣,而不是临战杀敌的勇将。他派马谡孤军深入,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最后,诸葛亮把战败的罪责推到马谡身上,更是让亲者痛,仇者快。殊不知,如果马谡不死,或许还能让蜀汉多维持一段时间。
司马高明 韬光养晦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被丑化了的角色。在北伐期间,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甚至用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他能够隐忍不发,毛主席认为在这点上确实比诸葛亮高明。司马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即志向远大却不懂得见机行事,智谋很多但缺少决断,北伐期间还时不时被后主掣肘。
这样的后果,就是诸葛亮迟早要退军。
司马懿的隐忍在曹爽当政期间发挥得更为突出。司马懿那时候称病不出,一病就是几十年,这并非常人所能够做到的。高平陵一举抓住时机,诛灭曹爽,篡了曹魏的大权,从而天下权柄尽归司马氏。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如何评价邓艾?
- 下一篇:郭嘉怎么死的?郭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