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好书推荐 >

仁爱修身定乾坤——《论语》

时间:2010-10-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公元前479 年,73岁的孔子在弟子们的悲痛声中离开了人间。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青年时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吏。中年以后,聚徒讲学。50岁以后,做过几年鲁国大夫。

  下野后,率领门徒周游列国,寻找政治出路,历时十余年,但处处碰壁,始终没有得到任用。晚年回到鲁国,以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了却余生。孔子一生教育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有72人。弟子们平时在学舍听孔子讲论,周游列国时,师生同行,随时问难,有的学成后担任了邑宰家臣之类的官职,仍不断向孔子问学请教。《论语》一书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纂辑而成的,大约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两三个字为题,并无具体意义,如第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所以该篇就叫《学而》。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492章,13000 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说,“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谈话记录,“论语”就是语录汇编。里面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门徒如曾子、子夏等人的言论,还记载了一些孔子的行为。《乡党》篇就有不少关于孔子日常生活和参加政治活动的情节、做法,如穿什么衣服,有什么饮食习惯,平时家居的神情举止,怎样乘车外出,甚至怎样睡觉等等。

  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各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直接的材料,又由于《论语》是“四书”之首,因而在我国文化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美不备的仁《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

  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行。

  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使在匆忙紧迫、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实行仁。只有立志实行仁,才会无过恶。对人的方面也有积极和消极两层含义,即“忠”和“恕”。“忠”就是积极地为别人着想,要爱人,对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自己想通达也使别人通达,无论何时何地都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利益,时刻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办事有没有不尽心竭力?“恕”就是消极意义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他的思想学说有一个“一贯之道”,他的学生曾参解释说,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忠恕是仁的合体,所以一贯之道就是仁。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爱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恨人。

  仁有时还指一种理想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樊迟几次问孔子怎样才算仁,孔子有时说:“有仁德的人对艰难的工作抢先去做,对获功论赏的事则退居人后。”

  即吃苦在前,荣誉在后。有时说:“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实,即使到了夷狄地区,这三种品德也不可背弃。”另一个学生子张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即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很好地使唤人。”所以孔子又说:“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于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则很少有仁。

  “仁”作为哲学范畴,常指人的主观的自觉精神。《论语》上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可以达到。”“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这就是说一个人要达到仁,实现仁的理想,只有靠自觉的意识才能做到,即使暂时达不到,但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能达到。靠外力的强制是做不到仁的,仁完全是一种主观化的内在要求。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主观唯心主义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章推荐:
  •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真相
  • 毛泽东一生五次拟定接班人真相
  • 李白唯一没有搞定的女人
  • 梦见死人,不一定不吉利
  •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 20条不得不承认的社会定律
  • 抗美援朝内幕:毛泽东为何一定要送子参战?
  • 揭秘:飞夺泸定桥并非完全爬锁链过河
  • 邓小平最后悔的一次决定
  •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