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佛教故事 > 佛经故事 >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时间:2015-07-28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称轻了容易自卑,称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称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相关文章推荐:
  • 习近平谈做人: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 埃及艳后与安东尼之间的情爱纠葛
  • 杨玉环和梅妃之间争宠手段
  • 佛经上181条做人的道理
  • 毛泽东一封电报 志愿军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 习仲勋子女严守低调做人家训
  • 秦二世胡亥与公子扶苏之间的故事
  • 开国中将鲍先志:要像“苦瓜”一样做人
  • 1972中美之间乒乓外交的故事
  • 做人与命运之神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
    • 佛经上181条做人的道理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