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
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
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进攻,迅速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但被红军反攻所打
退。在反攻中,红军轻易取得胜利,挥师西进,并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
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迅速调整部署,
突然发起反击,致使远离本土、疲惫不堪的红军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战争中,
红军共损失兵力达2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在战争爆发前,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了过去沙俄政府签订的瓜
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自决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的
革命进程出现高涨。但是,作为波兰国家元首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毕苏茨基,把恢
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历史边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波兰联
邦共和国作为复国的基础。他的联邦制主张既符合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也反映了国
际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俄国的愿望。因此,波兰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协约
国的物质支援。
1919年初,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先后向俄国中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内
战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毕苏茨基利用处在内战之中的苏维埃俄国无力他顾的时机,挥
师东进,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1920年初,波兰仍积极备战,准备在弗兰格
尔白军的配合下,向乌克兰发动进攻。
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
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
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
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余人
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
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
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
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
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
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
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
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
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
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
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
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
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
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
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
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
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
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
进,功亏一篑。
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
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
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
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
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
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
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
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
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
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
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
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
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
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
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弹药与
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
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
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
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
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冷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
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
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
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
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
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何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
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
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
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
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
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
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
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
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
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
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
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
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
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
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
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