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娱乐记者是屈原。他的《九歌》则是一篇发了三千年的新闻通稿。 “九歌”是祀神的巫舞,表演者自然是巫人。共十一篇,前面十篇是每篇祭一个神,最后一篇是结束时的送神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所表现的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虚幻的精灵,而是充满着人的感情,这些神灵和我们一样,有痛苦、欢乐、愿望和追求。这种神灵的平凡化,已经显示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萌芽。 根据《九歌》的描写,就可以大体上勾勒出这一场歌舞的轮廓: 喜气洋洋的节日里,祭神的坛场已经布置就绪。所祭的神中第一位是“东皇太乙”,是群神之首;另外九位,大部分是山川自然之神,如“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一部分是掌握人们命运的神,如“大司命(管理人类寿命的神)、“少司命”(管理子嗣的神);比较特殊的是“国殇”,祭的是为保卫国家民族而牺牲的战士英灵。祭品摆满了祭台;乐队排列在两旁(乐器中有钟、竽、鼓、瑟及箫、?等),合唱队也做好了准备。主祭的巫师神情严肃,穿着挂满了玉饰,一路走来就会叮当作响的法衣,手持特制的法剑,首先出来迎神——东皇太乙。 这时,满堂的巫女开始轻盈地跳起舞蹈,她们身穿艳丽的服装,个个花枝招展,舞起来的时候,就像百花开满了神殿,在热烈的歌舞声中,主祭的巫师祝祷着神的康乐。 这是一场作为序幕的群舞。 接着,“小场子”开始了。 群舞结束,“云中君”上场,做空中翱翔状。巫人唱出盼望神灵降临的心愿。 云中君在云层中渐渐隐去。“湘夫人”上场了,她漫步在湘水岸上,等待着心爱的湘君,可是湘君没有来。她便唱出低沉的哀歌,忧伤浸透了她的心灵。最后,黯然离开。湘夫人刚刚离开,“湘君”便来了。他和湘夫人一样,同样地深爱着对方。看不到湘夫人的时候,他也唱出了内心的痛苦,因为是男性的自白,愈显缠绵悱恻。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幕决不是爱情的悲剧,只是偶然的误会罢了。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可以预见的“大团圆”。 接着是“大司命”出场。风神为他开道,雨神洗净云路的尘埃。他独自舞着、唱着,倾诉着对爱情求之不得的感伤。如此威风八面,仍有难以如愿的怅恨,令人同情和费解。 “少司命”上场,他默默无语地舞着,在满堂美丽的巫女中,注视着其中那个自己钟情的女子;可是当这个女子用歌声来表现对他的爱慕之情时,他却又默无一言地飞逝而去,好像有难言之隐,空留一片惆怅。 “东君”驾着龙辇,发出隆隆响声。他是太阳神,出场时自然满天霞光,令人炫目。他看到这场欢乐的歌舞,立刻迷醉了,简直是流连忘返。但他深知自己的职守,理智终于战胜感情,太阳神还是驾着龙车起程前进了。 风流潇洒的“河伯”上场了。他和女孩子们已经玩乐了一天,此时日落西山,他和她们仍然难舍难分,恋恋不舍地送别了女孩子们。 紧接着这些令人快乐的场面,凄厉的“山鬼”出现了。她是那样美丽苗条,但本来含睇宜笑的脸上却冷若冰霜。她正等待着失去的爱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顾狂风暴雨,她总是伫立在高高的山巅之上;秋风扫叶,山猿夜啼,景色的凄凉更加重了这位痴情女子的千重愁、万种恨。她唱出凄厉的歌声,倾泻着自己炽烈的爱情。 “小场子”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国殇”,这是一场男巫的群舞。他们都扮作战士的模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宁死不屈。歌队唱出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歌颂之情。 最后,又是一场巫女的群舞,她们手拿春花,祝愿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像春兰秋菊一样茂盛,天长地久。 演出就在这欢乐的送神曲中结束。 何其精彩的演出现场记录!屈原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总是让人费解,《离骚》《天问》这些篇章中明明是一脑门子官司的,谈何浪漫?正因为有了《九歌》,屈原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千秋美誉。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奖
- 下一篇:陈子昂不惜千金买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