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希望春节能带来未来一年的好运。既然如此,在过春节时人们就会有很多禁忌,特别是新年的的第一天,这些禁忌的目的无非是图个好兆头,满足人们求吉祥的心理,以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春节第一天要“起五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喷嚏,则今年可能要生病,若要打喷嚏,应当急速下床;在五点起床后吃饺子然后男人去拜年,女孩子在天亮之前是不许出门的,只有在天亮之后才可以拜年,但是女孩子是不可以像男孩子一样跟着父辈们走街串巷到本家亲戚家拜年的,女孩子只能去最亲近的长辈家,如爷爷家拜年或者也可以不去。在天亮之前,有很多倒霉的字眼都不能说,“死”呀,“坏”呀,“断”呀,这类字眼都是犯忌的。不能动刀动剪,否则会断绝财路仕途,甚至断子绝孙,也有村民说动则有凶杀或口角。切忌摔碎杯碗,否则有破产的可能;实在不小心摔碎了,赶快采取补救措施,嘴里连连说“岁岁(碎碎)平安”,如此一来就可以化凶为吉。而且不可以翻箱倒柜弄出声音来,说是怕惊醒神仙,把神仙惹怒了从而降灾祸于自己及家人。这一天也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会一年不交好运;更不许骂街,否则会倒大霉。同时炉火必须保证旺旺的,不能熄灭,灭了则表示今年家里没有财运,只有旺旺的火炉才保证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供奉在神仙前的香火也不可以断,否则神仙会生气,降罪于这个家庭。吃中饭时忌无鱼,有鱼忌全部吃光,主要是为了讨个“年年有余(鱼)”的吉利。忌讨债,忌杀生,忌啼哭,忌条凳倒地(因为人死是傍柩在两条长凳上的,出殡时抬起棺材,踢倒条凳才起步)。总之,正月初一禁一切认为不吉利的事情。
初一、初五,已嫁之女是不可回娘家,说是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四、初八回娘家,其中的含意应该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初一、初二忌洗衣,说是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但更多地老人表示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必须遵守。但是若问如果洗了衣服怎么办,则说不清楚。
初三,这一天是上坟的日子,不宜拜年,一般都认为这天是不吉利的日子,父母不全健在的女儿这天回娘家。
初一到初四:这四天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也忌倒垃圾,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由于初一到初四几天之内禁忌特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不再禁讳了。这里有“送穷五”习俗。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得倒掉财气,初五的垃圾则视为穷土,倒掉就是送穷出门。同时也要从外面弄一些新土回来倒在神坛前。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可以动针线、倒垃圾了。
初六,商家“开张大吉”,正始营业,这天被认为吉利的日子。
初七,正月十七,如果这两日天气晴朗,则主今年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这两天是不可以洗衣服、动针线,晚上要吃饺子。
初八、初九没什么禁忌。
初十,说是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十)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也不动剪刀,否则剪坏东西。
正月十六的晚上,村里家家户户要点篝火,“烤杂病”,每个家里的每个人都必须烤火,可以相互烤邻家的火,烤得越多越好,这样来年就不会生病,有病的地方通过烤火,也就被火烤去了,病就好了。
整个正月里不能理头发,“防舅舅”。就是说如果剪或理头发,则舅舅就会遭遇灾难。
由此可见,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不祥”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怖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由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多是在神秘力量前脆弱的村民的通过某种消极防范行为,希望避过灾祸,获得吉祥、幸福心理的体现,多是原始信仰的遗留。
在当今社会,关于春节期间的禁忌已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仍带着迷信色彩而沿袭,一部分则脱去迷信色彩转化为规范社会生活的礼俗。
简单说来,这些春节期间的禁忌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日常生活禁忌,如嫁出去的女儿正月初一不回娘家、初一要吃鱼等
二、对语言的魔力深信不疑的语言禁忌,如忌讳说“死”、“坏”“断”等。
三、专门针对妇女的性别禁忌,如女人正月初一天亮之前不能出门拜年等
四、与时间有关的岁时禁忌,如初十对石具的敬畏。
有些禁忌在今天的人看来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却都得到普遍的遵守和认同,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对鬼神权威恐惧的心理的驱使。鬼和神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自然的权威,这种权威时常通过自然界报复性的灾难和人的生老病死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畏惧并且由于无法掌控什么时候会降灾祸,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用禁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取悦鬼神,避免由于行为的不慎而遭到鬼神的报复。如正月初一起五更时,不能开箱柜,发出声音,就是怕动静大了惊扰了神仙;香火要保证旺旺的,贡品也不能动等。
这么些年来,禁忌习俗能够传承下来,从众效应功不可没。年龄大的人,从小对禁忌民俗耳濡目染,多年遵循,已成习惯。当然也有人对禁忌民俗虽不知何意,但见旁人特别是长辈们都这样做,也就宁可相信或盲目仿效,而决不去明确地反对禁忌。即使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和接受新鲜事物很多的年轻人,自己并不相信禁忌,但迫于老人、亲友和社会众人的习惯势力,为了图个大家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也往往迁就老人和亲友。不少虔诚信奉禁忌的人都不知道他所信守的禁忌是什么意思,更找不到禁忌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只是觉得是祖宗代代流传下来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很负责地将它转交给下一代人。
当人们遵从禁忌的时候,常常将消极避祸的心理同趋吉求福的积极心理结合起来,并在这种结合中倾注了对未来的希望。生活中备受压抑和惊吓的人们通过创造出种种的禁忌手段,试图影响或左右这些非人间力量所能控制的东西,以求生活的平安顺畅、得福免凶。尽管从科学的物质的角度上说,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但是从精神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显然,禁忌行为对现实中的人而言,并非在客观上有何实用价值,而在于给恐慌、忧虑的世人以某种精神胜利和心理安慰。
实际调查中发现,春节的禁忌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某些不可代替的功效,具体表现在一起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调整人和社会的关系,正月初一到初四不追债,从而保证关系的和谐。
二、有助于对社会成员的良好行为的规范。通过禁忌对社会成员的言行进行引导,灌输符合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行为准则,比如教化行为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达到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及道德规范。如大年初一这天不能骂人、不能与人争吵。
三、安慰人们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心理,如对来年平安和财运的特别保护。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广大农民生活的不安感和无奈感,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反映了他们的医疗水平的低下和看病难的问题,而对来年财运的小心翼翼保护,更是反映了农民们对财富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禁忌,可以实现平安和得到财富,以减少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幸,得到单纯的心理安慰。
对待禁忌,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既要看到它遇昧、迷信,对人们的行为消极影响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禁忌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自我调节和约束的作用,以及符合人们生活的经济成分。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延长寿命的十大生活禁忌
- 下一篇:重阳节禁忌:不能说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