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文化常识 >

微雕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7-09-02 21:19:00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我国的微雕也称米刻、细刻,有牙刻、竹刻之分,近年来又发展了发刻新品种。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和数毫米长短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其作品往往需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方能辨别字面。由于它极其精细,难度较大,因而要求艺人具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三棱刀的技术。刻作时,更需要平心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方能收到既精细入微,又笔法有致的艺术效果。故历来被称为“绝技”。
  
  我国微雕起源于细书。据《池北偶谈》、《南史》、《五什组》等古籍记载,汉朝时的师宦,能于方寸间书千言;南北朝时南齐宗室的肖钩,曾写《五经》为一卷;明朝时的唐应用,曾于一钱上写《心经》;清朝时的邓彰甫书写曹植的《洛神赋》纵横仅有一寸多一点。后来在这个基础上,融会单刀浅刻的技法,从而发展成微雕。
  
  当代苏州微雕艺术家沈为众,首次在一根十四毫米长的白头发上刻了“学海无涯苦作舟”,连同落款共十五个字。他又在一根五毫米长的白头发上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全文二十八字。当他的发刻艺术品在香港、日本展出时,引起了轰动,人们赞美它们是“稀世珍宝”、“精微绝伦”、“旷古奇今,惊人绝艺”。
相关文章推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