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林伯渠简介 林伯渠小时候的故事(2)

发布时间:2016-09-06 22:59:07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父亲制作启蒙课本
  
  一次,父亲给他讲起30年前在本地发生的一件趣事:
  
  同治年间,一位学政从省城来澧州主考童生和生员,特地赴新安访问咸丰进士、着名诗人黄道让。黄以上宾相待,引他游览数日,沿途宾主赋诗联对,唱和甚欢。只是主人酬应较快,而宾客却有时讷讷难出,私心怏怏,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一天,二人畅游澧水,放舟而下,约十里,来到停弦渡一带。学政赞美山水明媚,立即邀黄道让联句属对。黄请学政先出,学政脱口而出:“河山图画烟作墨。”黄想了想,摇头说:这可不容易对,要咏的是河山,而‘河、山’二字你都用去,我用什么呢?学政得意地催促:以你的高才,定能对好。黄说:迫不得已,只好遵命。他略加思索后说:“你的出边是‘河山图画烟作墨’,我且说个‘风水文章桨打圈’,冒昧陈词,至希不吝指教。”
  
  父亲讲到这里,便转身问林伯渠:“这出边和对边,哪一句为好?”林伯渠经过一番寻思,回答说:“出边太明显、平常,好像一般人都想得到。对边,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说明,总之是同出边相反。”父亲说:“那就是含蓄,隽永,巧妙,把山河比作图画是陈词滥调,‘烟作墨’无论在次序上或在形象上都有点不伦不类,而把风水比作文章,又妙手天成地用眼前事、口头语,很自然地承贯下来,用‘桨打圈’来形容风水文章对山河的赞美,真是构思精妙,巧发其中。”林伯渠对父亲评述的一些用语,不能完全了然于心,但在当前景物和父亲态度的启示下,还是领略了一些意思,从而对吟诗联对发生了兴趣。
  
  父亲怀着期望儿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心情,除了督导林伯渠继续锻炼体魄、注意身心修养和帮助料理家务外,开始为儿子做出了详细的读书计划。父亲着手编辑一套课本,共计四种,每种都冠以“励志”二字,以便明确编书的宗旨和选材的主要内容。这四种书是《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和《励志曲选》,除《文选》以外,其他各种分量都不算多,但文、诗、词、曲都是撷取自古至今的精华而成。这套课本,后来由于远近各私塾间辗转传抄,流行日广,直至辛亥革命前后,当地仍有一些私塾把它列入蒙学课本。不管父亲当时是否有意,实际上它在当时当地,在废科举、兴学堂方面,却起了驱旧迎新的作用。
  
  1895年,9岁的林伯渠正式进入父亲刚刚创办的私塾就读。主课是“四书”,先读《孟子》,而后《大学》、《论语》和《中庸》。《孟子》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内容也很开阔心胸。读《中庸》时,学到书中说的为学的五个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林伯渠感到很受启发。
  
  浓浓的书香陪伴着林伯渠走过寂静的少年时光,为他日后的成材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少年英雄
  
  1896年3月,林伯渠与堂兄林修梅一起,来到设在安福县城的道水书院就读。
  
  林伯渠到道水书院一年以后,总觉得在美好的景色中,有一些碍眼的东西在那里扬尘鼓浪,窒息人们的呼吸。因为在林伯渠就读的书院外面,有着诸如城隍庙、龙王庙、火神庙等,还有什么祠、宫、坊,咫尺之地,殿宇林立,里面供奉的各种神像,无非是昭告人们要安分守己,劳而无怨,死而无恨。林伯渠记得父亲曾经说过类似“天主造人物之说,殊太不经,然竟有信之者”、“风水之说,达者弗道”这样的话等等。难道我们应该相信神道吗?林伯渠心中暗暗想到。
  
  第二天,林伯渠便把这些感触告诉了自己的堂兄林修梅和另一同学黄右昌。二人听罢,提出了首先捣毁神像的主张,林伯渠欢欣鼓舞,积极赞同。随后,他们开始结交对扫除迷信颇有见识的学友,还特意把学友中知县的儿子也联络进来。于是,一股捣毁神像的小小思潮,便在道水书院逐渐形成。
  
  1898年夏末的一天,在堂兄林修梅的指挥下,林伯渠和几十个学友齐心协力,一举捣毁了城隍庙的神像。
  
  县署闻讯,立即派人赴现场勘察,到书院查询。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知县的“少爷”也参加了这一行动,并且当众供认不讳。这使县署的差人十分尴尬和棘手,后来只得敷衍从事,不了了之。
  
  事隔46年,林伯渠与黄右昌在重庆相晤,彼此互赠诗篇,他还记忆犹新地怀念在道水书院时“丱角交游”、“奎楼聚首”的少年英雄气概。
相关文章推荐:
  • 1960年5月29日 林伯渠病逝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