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对李鸿章的评价(2)

时间:2012-07-05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1.序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相关文章推荐:
  • 李鸿章简介
  • 李鸿章后人,现有三位亿万富翁
  • 李鸿章大杂烩的来历
  • 李鸿章的故事
  •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始末
  • 李鸿章出访:放屁引尴尬 吐痰被罚款
  •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大口吐血
  • 关于李鸿章是否是卖国贼的讨论
  •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廉政故事
  • 李鸿章办洋务的故事
  • 顶一下
    (11)
    45.8%
    踩一下
    (13)
    54.2%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