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红岩联线介绍,红岩革命纪念馆等3家文物馆的2000余件文物已通过专家评审定级,其中初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有200件。 毛泽东曾用的铜勺亮相 此次被专家定级的文物中,有很多件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生活有关。 比如,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的毛泽东用过的水盂、铜勺均被专家初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特别是那把7.8厘米长的铜质水勺,历时60余年,现已锈迹斑斑。据悉,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住在桂园的毛泽东正是使用这把勺子就餐。红岩联线介绍,这两件文物,均由张一纯捐赠。 再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几支竹针也不同凡响,其主人是抗战时期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电台人员李静。重庆谈判期间,李静用此竹针为毛泽东织毛衣。这看似普通的竹针也被专家看中,拟向上级部门申请“国家一级文物”。 港澳同胞缝毯子祝平安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珍藏着一件“色彩斑斓”的毯子,其由105块大小不等的各色毛料布块组成。红岩联线工作人员介绍,皖南事变后,港澳同胞根据民间“百幅百寿”的传说,找来各色毛料,剪成大小不一的方块,一针一线不分昼夜地赶制了一大批毛毯,取名“百幅”,送给了新四军,喻以“百福百寿”之说保新四军平安。该“百幅”是其中之一。 获赠这批毛毯后,新四军军部将其中的五十条转送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局将其分发给工作人员。得到“百幅”的梁隆泰、赖贤夫妇一直将其随身携带,转战南北。1959年,他们将这条“百幅”捐赠给红岩革命纪念馆。 专家们认为,港澳同胞用缝制“百幅”的真挚行动表达了“拳拳的爱国之心,殷殷的赤子之情”,应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邓颖超给曾家岩房东送钱 被专家初评为“国家一级”的,还有一封邓颖超1944年写的亲笔信。信件接收人是曾家岩50号房东赵佩珊,由陈长蘅转交。 据信件内容显示,赵佩珊曾将曾家岩住宅租给邓颖超多年,后来其遇到了经济困难,邓颖超写信表达感谢的同时,还附送了10万元法币表示帮助。 如今,这封信也收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长方形竖条八行旧式信笺纸上,毛笔字迹依旧清晰,信纸左下角还能看见约1厘米的红色阳刻“邓颖超”印。 当时的邓颖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女书记,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离渝去南京。1985年,邓颖超又回了一趟重庆,在81岁高龄重返了她阔别近40年的红岩。临别时,她用颤抖的手在宣纸上庄重写下:“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对于这简短的八个字,专家们认为体现了邓颖超对革命精神的无限怀念和崇敬,初评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安事变前杨虎城戴的军帽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高级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让其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和平解决。 在今天的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通过一顶帽子,也能看到70多年前这个历史性事件的影子。这就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戴的军帽,后来由西安王菊人捐赠给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收藏。这次鉴定定级中,专家们将其初评为国家三级文物。 民国时身份证手写个人信息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内,一张民国时期的居民身份证也可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张身份证的持有者是当时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当时的个人信息内容由手写,排版从右往左,一页纸对开。证件中包括姓名、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证件上要贴照片。从证件可以看出,当时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新华日报》编译,居住在化龙新村。 《新华日报》员工吃饭用锑碗 从这批被定级的珍贵文物中,还能看出当时重庆革命志士的生活情况。比如一个用锑做成的碗,是当年《新华日报》食堂用碗;一张手写着电话号码的硬纸卡片,是当年中共代表团在政协会议期间的长途电话记录卡;周恩来1940年在红岩使用过的铁皮文件箱;董必武1940年用过的公文包;民主党派人士黄琪翔1943年在中国远征军时用过的将军专用行李箱……这些文物,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这3家文物场馆,市民都有机会在展览中一饱眼福。 据介绍,此次涉及定级的文物共2800余件,是红岩联线自1995年以来首次组织的高规格、多品类、大规模的定级。在这些定级结果向国家申报的同时,红岩革命纪念馆也在准备申请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秦陵兵马俑发掘出土彩陶俑(图)
- 下一篇:唐十八陵考古发现10处“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