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战一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给大家讲讲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的第二次战役之战。在这一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的分歧和指挥不当的弱点,在适当的时机出战,一举战胜了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战败的耻辱。
楚国在城濮之战失利后,为了转移晋国视线,不久与晋国议和减轻晋国压力。楚国内部则积蓄力量,伺机北上。而晋国却在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后,放松了对楚的警惕,与原来的盟国秦国产生摩擦。两国矛盾激化,几次兵戎相见。
楚国便趁机再次向中原扩张,吞并了中原南部的小国,并以武力先后使郑、陈、蔡等国屈服。楚庄王继位后,积极发展生产,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国力大增。楚庄王曾公然率军入洛邑,问鼎中原。此时,地处中原腹心要地的郑国忽然叛楚归晋。
于是,楚国借机于公元前597年春,率军大举伐郑。同年六月,楚军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请和,得到楚王的允许。
晋国派荀林父为元帅救郑,但由于延误了战机,进军速度又适合缓慢抵达黄河北岸时,郑国已经向楚国求和。此时,晋军内部发生争执。主帅荀林父认为郑已降楚,主张暂时不渡黄河,隔河观望。上军主帅士会也赞成他的主张,但中军副将却坚决要求出战。他甚至不顾命令,强渡黄河南下。晋军认为擅自渡河必然战败,为此荀林父不得不下令渡河,抵达邲地(河南衡雍西南)背水列阵。
楚军得知后,也出现了分歧。楚庄王采纳伍参的意见,率军到达管地(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迎战。此时,郑襄公派人前往晋营,请求晋军尽快攻打楚军,并许诺协助作战。晋军内部再次出现争议。恰好此时楚国派使者求见,说明楚军此次出兵意在教训郑国,并没有想得罪晋国。而晋军面对楚国使者去出现了两种答复。这样,楚国便掌握了晋军内部的虚实。为了麻痹晋军,楚庄王再次派人求和。晋军放松了警惕,楚军派人挑战。而晋军派往楚军求和的魏和赵旃,擅自向楚军挑战进攻,被楚军击败。楚军乘胜进逼晋军大营。楚军突然来袭,使得晋军手忙脚乱,荀林父慌乱之中竟下令渡河撤兵。大军在黄河岸边拥挤,船少人多又缺少指挥,致使自相残杀。楚军并没有聚歼晋军计划,使得大部分晋军得以渡河逃脱。唯有上军士会有所准备,在敖山设七处伏兵应敌,未被打败。中军和下军则溃不成军。
谷擅自渡河后,为什么主帅荀林父也下令渡过黄河?
不顾军令擅自渡河后,晋军统领军都认为他这样做必然招致失败。此时司马韩厥就对荀林父说:“率领偏师攻打敌军,肯定会战败,您身为主帅肯定要对此负责。这样还不如下令全军渡河,即使战败,责任也会由大家来共同承担”。荀林父拿不定注意,最后被迫下令全军渡河。
郑国派使者劝说晋国开战,晋军内部出现了什么分歧?
郑国派使者到晋营,以“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的借口,劝说荀林父攻打楚军,并答应出兵协同作战。为此晋军将帅又发生争执。主张答应郑使的请求,认为成败在此一战。下军副将栾书却并不赞成,他认为楚军并不是“骄”“老”和“不备”。郑国劝战也只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希望用战争来决定郑国的归属。而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决,一、直没有做出决定。
评价
之战的结果与城濮之战完全不同,但其战争胜败的原因却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因为双方在战争领导者上的指挥失误。晋军没有及时出击、动作迟缓贻误战机,内部意见又不统一,主帅缺乏威信又遇事不果断。他轻信楚军求和之言,放松警惕,给敌人可乘之机。战争全面爆发又指挥失当,导致自乱阵脚,丧失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致使战事失败。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崤之战简介,崤之战故事介绍
- 下一篇: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故事